這便是歌曲的力量。

林曉玲在人群中為自己的哥哥感到驕傲。她認為這是哥哥的即興創作,否則完全可以譜好曲子,配上音樂,那樣比這種清唱會更有感染力。

哥哥還是那麼有才華!

林曉玲如此想著。可惜自己都留學一年了還沒有變得更聰明。

第二日,林子軒應張康任的請求把《我的中國心》這首歌的詞曲寫出來,並表示這首歌可以免費用,不收取任何費用。

他的演講也被刊登在華人創辦的中文報紙上。

這種中文報紙是紐約中國城內華人自己發行的小報,只在華人社群傳播,影響並不大。

在美國的中國記者注意到這個情況。雖然林子軒的這次演講在美國不會引起轟動,但林子軒在中國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而且,這種&ldo;中國夢&rdo;的提法較為新鮮,具有話題性。

《新聞報》的記者特意採訪了林子軒,讓他詳細講一講&ldo;中國夢&rdo;的內涵。

在林子軒看來,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這種復興不僅是文化上的復興,還有強大的軍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完善的政治體制。

國內要停止內戰,統一國家,發展經濟,重視教育,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富國強兵,廢除不平等條約,使國家主權完整。

它是民眾的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民眾幸福,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夢。

林子軒明白就算是講的再好,也很難影響國內的軍閥混戰,不可能你說一通大道理,軍閥們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那不現實,他又不是掃地僧。

但這是一個希望,一個可以為之努力的方向。

記者把這篇新聞稿發回了國內,在國內倒是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很多學者和文人都支援這個&ldo;中國夢&rdo;,並從各個方面對中國夢的內涵進行闡述和補充。

認為這是時代的呼聲,呼籲國內的軍閥們聯合起來,放棄內戰,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當然,這只是一廂情願而已。

軍閥們絕不會放棄手中的權利,想要統一國家,還需要一場慘烈的戰爭。

林子軒雖然身在美國,卻在國內刷了一回存在感。

在美國,《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流行開來,意外的受到留學生們的歡迎,他們有些多年沒有回國,聽到這首歌感慨不已。

有些留學生知道林子軒來了美國,紛紛慕名前來拜會。

林子軒沒想到自己正事還沒幹,倒是忙碌了起來。

他還要出版新小說,放映他帶來的電影,最關鍵的是要神不知鬼不覺的把《高堡奇人》郵寄出去,這才是重中之重。

這一天,一位華人女孩前來拜訪。

這個女孩叫做黃榴霜,正是曾經給林子軒寫信的那位在好萊塢打拼的女孩。

黃榴霜十四歲進入電影圈,剛開始在好萊塢扮演一些小角色。

1921年,她爭取到在電影《人生》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隨後,她出演了好萊塢首部彩色電影《海逝》,獲得好評。

1924年,她在神話片《巴格達竊賊》中扮演蒙古女奴,這個角色讓她在好萊塢名聲大噪,並成了電影雜誌的封面女郎。

黃榴霜一直在好萊塢尋找機會,偶然聽到林子軒來了美國,便匆匆趕了過來。

其實,她和林子軒只是透過幾封信,不算深交。

她看過明星電影公司拍攝的電影,覺得不比美國的電影差,她羨慕在中國電影中女演員可以做主角,可以展現演技,而不是隻是作為擺設的花瓶。

黃榴霜期望林子軒能為她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