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作家。寫作不能受到地域的侷限,應該天南海北,無所不包。

林子軒根本沒打算把《京華煙雲》改成發生在上海的故事,改編太浪費時間,還會有損故事的整體風格。

這部小說也只有放在北平那種歷史古都中才更有味道。

他記得後世的電視劇主題曲就透著一股歷史的滄桑感。

&ldo;多少的離亂承合,多少的恩怨不平。歷史的一頁尚未寫盡,硯上的筆早已凝幹。&rdo;

&ldo;最輝煌時總是最滄桑,最明亮時總是最迷惘,最美麗時總是最淡泊,最繁華時總是最悲涼。重重煙樹浩浩雲山,十丈紅晨落成了清檯的記憶。星塵下濤聲裡,往事霸圖如夢。&rdo;

如果把故事放在十里洋場的上海,會多了一份浮躁和時尚,沒有北平那種政治和文化的氛圍,也就不能給人時光流逝的滄桑感。

這部小說的故事情節和尋常的鴛鴦蝴蝶派小說類似,都是講述大家族的恩怨和這個大時代中青年男女對於人生的不同選擇。

但林羽堂加入了大時代的背景,就讓整個故事氣勢恢宏起來,格局變大了。

他還融進了道家的思想,讓故事有了深度。

如此一來,《京華煙雲》就有別於一般的此類小說,這就是經典小說和三流小說的區別。

看起來大家講的是同一個故事,效果卻天差地別,這就是大師的實力。

林羽堂寫《京華煙雲》時用的是英文,他是寫給西方讀者看的。

在英文版中,他詳細寫了從世紀初開始的中國政治文化背景,複雜的事情簡化,簡化後還要仔細解釋,把整件事揉碎了講給西方讀者聽。

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大家都知道的社會情況,一挑即明的風俗人情,他不厭其煩的提起。

在中國讀者看來,這麼羅嗦有什麼好看的,但這就是林羽堂的高明之處,他完全明白應當如何對待西方讀者。

林羽堂的小說能在西方受到歡迎,就是因為這一點,他把故事向西方人講明白了。

這是很多翻譯中國小說的翻譯家走入的誤區。

翻譯的首要任務是把故事講明白,讓西方人聽懂,而不是講究文采。

不能為了追求簡練,把一些中國人熟知的事情一筆帶過,中國人熟知,西方人不知道,他們怎麼能夠看懂呢。

你連故事都講不明白,還炫耀什麼文采。

林羽堂從來不用中文寫小說,也極少用英文寫幽默小品。

他很清楚這兩種語言面對的讀者群不同,他用中文寫小品文簡約優美,他用英文寫小說繁瑣綿長,不是改變了文風,而是面對的讀者不同。

從這方面來說,他的確是語言大師。

☆、第二百三十九章 野心之作

林子軒看到的《京華煙雲》出版於1991年,翻譯者是鬱達浮的兒子鬱斐先生。

鬱斐先生花費十年的時間翻譯了這本書,叫做《瞬息京華》,基本上符合林羽堂的原意,而且用的是北平口語,文筆生動,行文流利。

鬱斐先生之所以翻譯這本書還要從1939年說起。

當時《京華煙雲》在西方出版,獲得了成功,林羽堂就請在新加坡的鬱達浮翻譯成中文版本,還給鬱達浮寄去了五千塊錢。

他認為鬱達浮&ldo;英文精,中文熟,老於此道,達浮文字無現行假摩登之歐化句子&rdo;,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翻譯家。

這句話說的很中肯。

鬱達浮的文字在民國時期的文壇就算不是頂尖,也是超一流。

但是,鬱達浮那個時期過的不怎麼樣,較為潦倒,還有家庭糾紛,他雖然開始翻譯,卻沒有翻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