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的報紙。多由報販子批購零銷,批發價一般是打七折。

成社我有意要打破這一書報市場的秩序,提出五折優待,於是報販們紛紛轉向批購世界晚報,使晚報迅速佔領了市場。

一個月下來,依靠報紙敢說真話的風格和張痕水的春明外史吸引了不少讀者,從而開啟了銷路,有了兩千多份的銷量。

此時的世界晚報只能算是小報。

林子軒的通俗日報自從變成每日發行後銷量大增,有三萬多份,發行量僅次於申報和新聞報,成為上海市民消遣娛樂的主要報紙。

他看了看世界晚報的辦公環境,說實話實在是不怎麼樣,不過成社我這個人倒是一個辦報的人才。

永珍書局在北平有發行網點,但這個時代地域文化的隔閡較為嚴重。

比如上海人喜歡看的雜誌,北平人不一定喜歡,上海人喜歡時尚潮流,外國的新鮮訊息,北平人喜歡政治話題,國內的時政要聞。

所以在上海暢銷的雜誌,北平人可能根本就不感興趣。

林子軒想要找一位熟悉北平環境的報業人員來為永珍書局開啟局面。

以永珍雜誌為例,可以根據兩地的文化差異辦兩個版本,上海版在南方發行,北平版在北方發行,每個版本都有當地人喜歡看的內容。

這就和美國的時代週刊一樣,它後來就推出了國際版、歐洲版、亞洲版等等。

林子軒準備和成社我談談,打算注資世界晚報,在北平建立一個永珍書局的翻版。

不過這件事不能急,還需要觀察。

等到沈叢文來到手帕衚衕,林子軒帶著張痕水和沈叢文找了個地方吃飯,介紹兩人認識,順便打聽成社我的為人。

張痕水對成社我稱讚有加,雖然成社我較為節儉,甚至節儉到吝嗇的地步,但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誰讓他沒錢呢。

如此林子軒便放心了,他選擇合作物件,一看才能,二看。

就在這個時候,晨報副刊刊登出了林子軒在北大的演講,他提倡的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要兼顧的觀點在北平的文化界和思想界引起了極大的爭論。

☆、第二百二十四章 第三條路

林子軒的文章叫做《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我見》。

他開篇就提出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並不矛盾,也不對立,而是可以互相融合,相輔相成,從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

中國文化偏向於精神,可以稱為精神文明。

西方文化偏向於科技和物質,可以稱為物質文明。

當兩種文明碰撞的時候,沒必要一味的推崇一種文明,從而把兩種文明人為的割裂開來,而是應該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接受新文明的同時,繼承舊有的文明。

精神文明偏向於道德,物質文明崇尚科學。

兩者的融合能夠讓我們在追求科技的同時謹守道德的底線,有了道德的約束才能更好的發展科技,這是互為補充的關係。

他批評了新文化的過激論調,指出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弊端。

那就是失去本民族文明的根基,一味的推崇西方科技,最終就是被西方文明所同化。

他還批評了保守勢力思想的狹隘,對於西方文化,不能一味的排斥,要敢於接受新的文明,不能固步自封。

林子軒第一次提出了新文化的第三條路的觀點。

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問題,他提出了要有選擇的對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比如封建禮教中對於女子的迫害應該批判,而一些基本的道德準則要繼承。

儒家提出的&ldo;仁義禮智信&rdo;是中國社會普遍的道德規範,難道也要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