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面面相對的時候感覺很遙遠,這是指心的遙遠,而看到雲朵的時候感覺很親近。

當然,也可以解釋為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戒備以及對和諧、融洽的理想人際關係的追求。

或者表達了人類的孤獨和對自然的嚮往。

每個人根據自身的閱歷都會有各自的解讀,這正是詩歌的魅力所在。

凌淑華作為燕京大學的才女,文學造詣不低,看得出林子軒對她的疏離,知道自己的小聰明或許引起了對方的反感。

不過她出身名門,驕傲慣了,在北平文壇受人追捧,否則也不會和林徽茵爭一時之氣。

從她的角度理解,林子軒透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她的不滿。

而且,詩作太短,和林子軒送給林徽茵的那首《再見康橋》根本無法相比,她便不太高興,只是沒有發作而已。

其他人圍攏過來,看了後覺得太過簡單,可隨後一品味,又覺得隱含深意。

這是西方象徵主義詩歌的典型特徵。

朦朧詩採用象徵主義的藝術手法,以意象作為詩歌的主要語言,透過摘取意象,並以詩人獨特的思想感情邏輯對詩歌意象進行編輯,形成詩的語言形象、精緻的特點。

或者說這是中國的象徵主義詩歌。

林子軒以前寫過不少類似的詩歌,比如《一代人》,《斷章》,《有的人》等等。

這些詩歌和民國時代的詩歌略有不同,這是較為成熟的詩歌形式,而徐至摩的新月社還在新詩的格律上做著嘗試和努力。

在座的都是在國外留學的精英,懂得文學。對這首詩都有自己的看法。

等到他們各自說出來,卻發現很多觀點不盡相同,有人從愛情上解釋,有人從人生的角度闡述。還有從人和自然的視角,甚至是從空間宇宙的相對距離來解說。

遠和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客觀和主觀之分。

客觀是指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主觀則是指心靈之間的距離。

凌淑華聽了眾人的分析,覺得自己似乎小看了這首詩歌。原來是一首蘊含哲理的詩作,需要慢慢的品味。

她有點對號入座,庸人自擾了。

眾人品了一會詩作,又談論起其他事情來。

在北平,每日都會發生無數的事情,除了政治上段祺睿和孫仲山之爭,文壇更為熱鬧。

等到只剩下林子軒和徐至摩的時候,徐至摩告訴林子軒他要到歐洲旅遊了。

因為泰戈爾正在歐洲講學,給他寫了信來,邀他前去。

這其實只是藉口。實際情況是他和陸小蔓之間的戀情被王庚知道了,他怕王庚找他麻煩,便到歐洲避避風頭。

徐至摩和王庚都是梁啟朝的弟子,在北平都是出名的人物,平時也有往來,這場三角鬧劇已經在小圈子裡傳開。

王庚自然要阻止徐至摩和陸小蔓交往。

林子軒對徐至摩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當初,徐至摩追求林徽茵的時候那是死去活來,恨不得掏出心來,表明心跡。

然而,林徽茵剛出國。一扭頭他就和凌淑華交往甚密,成為知己,這還沒過兩個月,又和陸小蔓陷入熱戀之中。

這就是才子的人生啊!

他在鄙視徐至摩。殊不知也有人在鄙視他。

第二日,有關林子軒贈詩給凌淑華的事情就上了報紙,還有那首《遠和近》。

這些文人沒事就傳播這種所謂的文壇趣事,什麼才子佳人之類的話題最受歡迎,在這時的文壇算是時尚。

其實,在後世這種八卦訊息傳播的更快。

陸小蔓自然看到了報紙。也看到了那首《遠和近》,她便想起以前林子軒送給她的那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