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他們每一個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自己的主張才能救中國,互相攻擊和論戰。
19年2月,張軍勱在清華大學發表了&ldo;人生觀&rdo;的演講,從而掀起了一場科學和玄學的大論戰。
最終導致中國思想界的分裂,產生了三個派別。
以梁啟朝和張軍勱為首的玄學派,以胡拾為首的科學派,以陳獨繡為首的唯物主義派。
中國傳統哲學、西方社會科學、唯物主義……
哪一種才能救中國?
泰戈爾宣揚東方文化,在其他兩派看來,無疑是支援玄學派,這就是陳獨繡攻擊泰戈爾的原因,對於泰戈爾而言,恐怕根本不知道中國思想界有這場論戰。
胡拾很冷靜,他屬於科學派,但他不認同陳獨繡的做法。
沒必要把中國文化界內部的論戰牽連到一位不知情的外國詩人身上,這是很失禮的事情。
泰戈爾曾在不同場合說過熱愛中國,為中國說過話,不應該受到這種待遇。
林子軒也不贊成這種做法,但他更關注的是在北平的另一種思想,那就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批判。
不少學者認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中國的一切都是壞的,應該給予全盤批判。
他們批判孔子,批判儒家學說,把中國古代哲學認為是唯心主義,是封建主義的糟粕,從而全盤否定,如此才能解放思想。讓中國思想界和社會獲得新生。
甚至有學者提出要廢除漢學,就要先廢除漢字的激進主張。
這些都是提倡新文化的學者,林子軒理解他們為了新文化的發展,為了和守舊勢力爭鬥不得不如此的激進。可能他們自己並不是那麼排斥傳統文化。
畢竟,這一批的學者大多都出生在清朝末年,接受過私塾教育。
但他還是覺得新文化過於激進和狂熱了。
來自後世的林子軒知道,正是因為新文化的發展,導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沒落。就算是後世的語文課本中出現了文言文,也很難彌補幾十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斷層。
他覺得自己應該說點什麼了,就算是不合時宜,也要說出自己的想法來。
這個時代的好處就是言論較為自由,在演講前不會有人審查你的演講稿,也沒有人規定你演講的題目,林子軒沒有帶稿子,他知道自己要講什麼。
1924年5月1日,這一天泰戈爾在清華大學演講,林子軒則來到了北大。
他的名氣沒辦法和泰戈爾相比。泰戈爾演講聽眾有數千人,他的聽眾有數百人,據說很多北大學生都到清華聽泰戈爾演講去了。
胡拾是北大文科學長,負責介紹林子軒。
林子軒在大學講過課,對這種場合很習慣,下面是數百名學生,前面有幾位女學生。
&ldo;在開始今天的演講之前,我先說一個小故事。&rdo;林子軒站在臺上,沉聲說道,&ldo;這個故事你們有人可能看過。叫做《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rdo;
接著,林子軒開始講起了《最後一課》。
這篇小說出自都德的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是他在1872年至1873年間陸續發表的多篇小說於1873年集結成冊出版的短篇小說集。
主要寫了作者在普法戰爭前後的所見所聞。多為抒發愛國主義情懷或揭露諷刺社會弊端。
《最後一課》在1912年就有了中文譯本。
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法方慘敗。
這個短篇小說,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
透過描寫最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