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力量名字叫做“都昌江氏”,其領袖為宋末名相江萬里。

當拾階而上都昌江氏宗祠,至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樣一副對聯。

兄宰相,弟尚書,聯璧文章天下少;

父成仁,子取義,一門忠孝世間稀。

為了一個即將陸沉的時代,這個家族付出了鮮血。

而本篇文章的主角,便是都昌江氏家族的領袖江萬里。

太子書名

江萬里,原名臨,字子遠,號古心,今日江氏宗祠之名稱“古心堂”便來源於江萬里的號。江萬里生於宋寧宗慶元四年的十一月十六日(公元1198年),其出生地都昌江家山村是江氏在都昌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只不過此時的江家山村百姓還並不知道,在七十年後,從這個村子中走出去的幾個年輕人,將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撐起這個國家最後的一隅天穹。

江萬里年幼好學,勤奮上進,於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貢入太學,而此時他也迎來了尚且短暫人生中最榮光的事情,當時的太子趙昀,也就是後來的宋理宗喜愛江萬里才學,將他的名字書寫於自己的硯臺上,從而確保自己不會忘記。

而江萬里也不負信任,在四年後登進士第,其策論之中對於郭子儀在國家危難關頭力挽狂瀾之膽識和愛國情操極為仰慕,被主考官給予“高古文也”的極高評語。

組建書院

嘉熙四年(公元1241年),在宦海之中渡過平淡十年的江萬里,迎來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節點,就在前一年,江萬里以資質知吉州軍,成為一方太守,而意識到江南西路(宋行政單位,相當於今江西省)此地多才子棟樑,而且自己又是江南西路本地人,當服務桑梓,所以江萬里于吉州軍廬陵縣贛江河心的白鷺洲上建立了白鷺書院,並且自為山長。

或許在數百年後的現代,白鷺書院相比於嶽麓書院等等大名鼎鼎的書院,已經很少為人所知,但是在當時,白鷺洲書院的成立為吉州軍甚至是江南西路的莘莘學子們帶來了希望,而宋理宗,也是當時在硯臺上寫下江萬里名字的太子,為這座書院親自題寫了匾額,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座書院在當時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如果說在當時,這座剛剛組建的書院還只是因為皇帝的青睞而名聲斐然的話,在之後的幾百年科舉時代中,白鷺書院為各個朝代培養了十七名狀元和兩千七百名進士,佔據此後七百年科舉考試中所有進士的一半。而更應當為人矚目的是,這十七名狀元之首,便是名垂青史的文天祥。而辛(棄疾)派三劉之一的劉辰翁和最終在崖山赴國難的禮部尚書鄧光薦,也是文天祥的同窗師兄弟。

浮沉宦海

因為白鷺洲書院以及後來陸續組建的另外兩所書院而聲名大噪的江萬里,很快便青雲平步,也終於得到了宋理宗的信任和任用。此時年輕氣盛、剛正不阿的江萬里,對於朝野上下對北方的妥協和對於百姓的壓迫甚是不滿,在朝野上以一己之力和投降派以及其餘趨炎附勢之徒以理力爭,如果不是宋理宗多有庇護,江萬里很難自保。

淳五年三月(公元1245年),宋理宗與江萬里談論朝野事宜,面對宋理宗的勸說,只是用擲地有聲的一句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君子只知有是非,不知有利害。”

只要真理是正確的,懷有一腔熱血的江萬里願意以死力爭。

同年十一月,江萬里在朝堂上以一人對實力強大的投降派,終於勸說動宋理宗,啟用主戰派趙葵主持軍事。正是因為江萬里的這一次全力爭取以及趙葵的的確確的能力,南宋才能進行足夠的軍事準備,從而沒有因為蒙古的南下手忙腳亂。

一時間江萬里“論議風采,傾動於時”。不過在此次之後,江萬里也徹底成為投降派眼中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