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了吞口水。

就在此時,李靖披著衣甲出了大帳,緩步走在這營地之中。每到一處,士卒情緒便安定下來,盡皆用狂熱的眼神看著李靖,霎時間,戰意盎然。

李靖走到圍欄邊,透過縫隙看了一眼正狂飆突進的吐谷渾騎兵,不屑的撇撇嘴,低聲道:“不過一群土雞瓦狗,何足懼哉!”

此句話傳到旁邊士卒耳中,在傳到其他計程車卒耳中。頓時間,整個營地計程車卒皆是不屑的看著這些殺氣騰騰的吐谷渾騎兵,一股必勝的信念油然而生。

眼見這吐谷渾騎兵越來越近,還有五百步即達到緩坡底部時,這些吐谷渾騎兵卻是倏地停住腳步。這奔騰的黑色水流頓時止住,慢慢的擠成一團。接著再次慢慢散開,逐漸排列成整齊的方隊。這卻是吐谷渾騎兵在重整隊形。

“哼,進退無章,衝鋒則亂!這吐谷渾騎兵不過如此!”李靖看了一眼之後,又冷笑著說道。

就在這時,又是一陣牛角號聲響起。此次的聲音較之上次的聲音,更顯激昂、緊促。

聽到牛角號聲的吐谷渾騎兵,猛地拔出手中彎刀及其他各式武器,揮舞著,口中發出“哇嗚嗚”的怪叫聲,再次衝鋒。

李靖見狀,下令道:“弩兵就位,排好陣型,準備三疊射擊!手持弓箭者於空地之上列陣,準備仰射!”

騎著馬的傳令兵當下縱馬飛馳,將這個命令傳達給圍欄邊上的弩兵和其他士卒。

片刻之後,手中拿著神臂弩或是木製弩機計程車卒整齊的排成三行。閃爍著寒光的箭頭透過縫隙瞄準外面氣勢洶洶殺來的騎兵。

而所有的步卒則是在弩兵之後列陣。這些步卒和弩兵大概有六七千人的樣子。其中弩兵約有一千多人,剩餘士卒皆是手中有弓箭,可充當一把弓箭手。

歷史上的唐軍之所以能制服四夷,開疆拓土,其重要的原因便在於武器的精良。幾乎每名士卒手中都擁有遠中近三種武器,從弓箭到長槍再到橫刀,這樣一來,無論是遠戰還是近戰皆宜。至於鎧甲,更是種類繁多,功能多樣,多達十三個大類,被稱為“唐十三甲”。面對裝備有如此精良裝備的唐軍,那些連個鐵都不會冶煉蠻夷如何是其對手?

那吐谷渾騎兵越來越近,眼看就要到達斜坡底部,衝在最前面的騎士馬匹蹄子忽地一沉,馬失前蹄,猛的栽倒在地。馬背上的騎士被狠狠的摔在地上,來不及**,便被後面湧上來的馬蹄踏成肉泥。

不光是這一騎,在那緩坡之下不斷有騎兵馬失前蹄,栽倒在地。倒在地上不斷**的馬匹成為了後面騎兵的絆腳石。霎時間,騎兵衝鋒陣型大亂。

李靖見狀,嘴角露出一絲笑容來。

早在昨日,他便令士卒將裝備院打造的那種專門對付騎兵的陷馬筒和絆馬索在緩坡下面鋪好,專等著騎兵衝上來。這陷馬筒卻是薄薄的一個手臂粗細的圓筒子,底下有尖,方便插入泥土中。頂部開口,比馬蹄略大,馬蹄踏入其中,極易折斷。

密密麻麻分佈在緩坡底部和緩坡上的陷馬坑,足夠讓這些騎兵吃個大虧。

陷馬坑之後,又有密密麻麻排布的頂尖斜向上的拒馬。而最令李靖感到踏實的還是那些正在忙碌的炮兵們。

此次討伐吐谷渾,因為路途補給和氣候的問題,只帶了一百門迫擊炮,兩百炮兵。而有三十門被李道宗和侯君集要去了,還有四十門分佈在諸軍之中,己方手中剛好三十門。但是光有炮,炮彈的數目卻是不夠,每三門炮只能分兩箱炮彈,平均下來,一門炮只有二十枚炮彈。不過對於這次的戰役來說,已經足夠了。

炮兵們很快的擺好了炮兵陣地,三名炮兵在圍欄便觀測下面的情況,剩餘的則是在做射擊準備。

吐谷渾騎兵用屍體填平了緩坡底下的陷馬坑,終於衝上緩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