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反映孩子在家裡的情況,接受老師對家庭教育的指導,積極支援和主動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

這種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協同教育,才能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從而得以健康成長。特別是要糾正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家、校更應相互溝通,相互支援,否則,對孩子的教育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

小故事

在名著《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記錄了卡爾?威特的一次經歷:

在一次散步中,我發現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在散步的過程中,鄰居史密斯太太發現女兒的裙子被弄髒了,她立刻生氣起來,開始衝著女兒大聲責罵。看見女兒大哭以後,她又馬上給了女兒一小塊點心。

我問史密斯太太:“您為什麼要責罵女兒呢?”

“她總是這樣經常弄髒自己的裙子。”史密斯太太這樣回答。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六章 規範孩子的行為習慣(10)

“可是,您為什麼又給了她一塊點心呢?是為了表揚她的行為還是為了給她受責罵的補償?”

史密斯太太啞口無言,她不知該如何回答我。

這時,她的小女兒也已經被弄得糊里糊塗,她也不知道為什麼母親會責罵她,更不知道捱罵之後為什麼很快又得到了點心。

言傳與身教一致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兒女品行的根基。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森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童年時期記錄在大腦中的是“父母意識”。意思是說父母的言談與行為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行為、意識、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言行不一致,這勢必會阻礙孩子優良品德的培養和塑造。孩子是聰明而敏感的。例如,如果父母嗜好打牌,又對小孩說打牌不好,不能打,這樣的教育是沒有用的;父母坐在電視機前一看就是三四個小時,卻把孩子反鎖在另一間屋子裡,嚴令其用心做功課,刻苦讀書,這樣的教育很可能就成為一句空話;父母對孩子再三強調過馬路要走斑馬線,不闖紅燈,但父母本人在過馬路時由於性子急,不走斑馬線,闖紅燈,在孩子的潛意識中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孩子的安全就沒有了保證。正如俄國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你不要認為,只有當你和兒童談話,對他們教導什麼或指示什麼的時候,你才是對他進行教育。你怎樣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你怎樣歡喜、怎樣悲傷;你怎樣對待朋友,怎樣對待敵人;你怎樣笑,怎樣閱讀——所有這些對於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意義。”

著名作家巴金曾說:“父母的榜樣力量非常大。在我小時候,父母脾氣都好,從未打罵過孩子。想來想去,我想不出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壞的東西。今天有些年輕的父母高興時把孩子當作‘小皇帝’、‘小公主’,動了氣就打罵不休。過不了多久,他們的壞脾氣全讓孩子學到了,孩子們只會學長輩們做出來的行為,不會學他們嘴裡講的道理和心裡想的理想。”

父母對孩子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自己卻不帶頭遵守,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相反,如果父母言行一致,就會給孩子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贏得孩子的信賴與尊敬。例如,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父母也經常專心地看書。孩子看到父母這樣,自己也會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學習。又如,父母平時為孩子的爺爺奶奶倒茶、遞拖鞋,關心體貼,孩子也會學父母的樣去孝敬老人。

國外權威的兒童教育家經過長期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行為比言語要重要得多。我國也早就有身教勝於言傳之說,不過,這一點遠未能被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