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母要傳導給孩子這樣一個觀念:這是你的事,你要學會自己做自己的事。你必須做好你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如果你做不好,你就得自己負責任。
給孩子的自由也應該在遵守社會規則的範圍內,不能放任孩子隨心所欲做任何事。事實上要想在現代社會生存,每個人都有必要遵守一些基本規則。如果孩子從小能將某些規則內化成習慣,他就不會覺得那些規則是難忍的束縛,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而那些沒有任何規則意識的孩子長大以後,在一個秩序化的社會將感受到更多的壓抑,甚至無法融入社會。
此外,社會通用的基本規則也能夠幫助孩子適當地剋制他們的任性,有計劃地、有條理地去完成他們要做的事,而不用父母事事督促,時時檢查。例如,在給孩子自由安排自己生活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應該按時睡覺和起床,否則第二天上學將受到影響。這樣的規則延伸到學習上,孩子就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作業,什麼時候該玩,用不著父母去催促。
如果孩子沒寫完作業就去玩,對他來說,就是頂著壓力去玩,玩不痛快,只有做完了,他才能輕輕鬆鬆。而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玩,他學習的時候專心致志,盡力提高速度。這一好習慣如果養成了,不但孩子能夠獲得尊重和自由,家長也獲得了很多自由,不用再為這類事情操心。
家教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地理大發現的先驅。他在1492~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因此名垂青史。
哥倫布從小就喜歡大海,只要一有時間,他就帶著小弟小妹們去海邊玩耍,或在海里游泳,或在海灘上做遊戲,或揀美麗的貝殼。有時,他站在海邊眺望遠方,想象著外部世界的樣子。後來,他讀了《馬可?波羅遊記》,開始嚮往印度和中國,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發掘孩子的內在潛能(11)
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同水手交上了朋友,經常幫水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水手們都很喜歡他,願意把外部世界的情況告訴這個好奇的孩子。慢慢地,小哥倫布開始渴望自己長大了也能成為一名周遊世界的水手。
小哥倫布的父親是一名紡織工人,他理解兒子的志向,總想著能為他做些什麼。
一天,父親突然高興地對他說:“兒子,你想不想乘船遠航啊?”
“想啊,爸爸。可是,我沒有機會出去。”小哥倫布沮喪地說。
“你放心,眼下就有一個機會。過幾天,我要運一批紡織品去市場交易,本來想請一名水手去,但考慮到你從小就喜歡遠航,我決定把這個機會給你。準備給我當助手吧。”
小哥倫布一聽,高興壞了:我終於能夠像別的水手一樣遊走於世界各地了。
此後,哥倫布作為父親的助手,曾經多次押送一條載滿紡織品的小船去較遠的地方進行實物交易,又從那裡把乳酪和葡萄酒運回來。
正是父親給他提供的實習機會,讓小哥倫布走出了自己原來的生活範圍,有幸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同時他也結識了更多的水手,從他們那裡得到了更多的關於世界和航海知識。
4。 馬太效應:公正地對待孩子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將心態放平,公正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個行為,無論他們表現好或是表現差,都應該尊重他們。正如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每一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
來自《聖經》中的金科玉律
《聖經》中“馬太福音”一章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主人要到國外去,臨走之前,將他的三個僕人叫來,將財產委託他們保管。主人給了第一個僕人5個塔倫特(注:古羅馬貨幣單位),第二個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