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戰略性意義的兩條人工水道之一,另外一個就是讓世界靠近的蘇伊士運河。

行駛於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船隻,原先不得不繞道南美洲的合恩角,使用巴拿馬運河後可縮短航程約15,000公里(8,000海里)。由北美洲的一側海岸至另一側的南美洲港口也可節省航程多達6,500公里(3,500海里)。航行於歐洲與東亞或澳大利亞之間的船隻經由該運河也可減少航程3,700公里(2,000海里)。

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寬152米至304米。整個運河的水位高出兩大洋26米,設有6座船閘。船舶透過運河一般需要9個小時,可以通航76000噸級的輪船。

巴拿馬運河的開通的確是備受直接各國矚目,可是此時各國最關心的還是戰爭,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德國乃至美國的報紙上每天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同戰爭相關,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德軍佔領比利時首都和最大城市布魯塞爾,日本開始對德國宣戰。

報紙每天的更新量都非常的頻繁,因為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一個新的國家也許已經同另外一個國家宣佈戰爭,也許1個小時不到一個新的城市就已經淪陷,就如同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雖然這個攻陷速度還是稍稍有些慢。

德國的戰爭計劃是前總參謀長施裡芬在1905年制定的,其核心是集中強大兵力於西線,透過防務空虛的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從側翼包圍法軍,速戰速決打敗法國。然後揮師東進,再去對付俄國。戰爭爆發後,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遵循其前任的計劃,僅用9個師的兵力外加捷克公國5個師監視俄國,而西線則集中了7個集團軍,共78個師,以梅斯為軸心分為左右兩翼。左翼2個集團軍,共23個師,守衛梅斯以南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陣地;右翼5個集團軍,共55個師,借道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突破法國北部邊境。

但可惜計劃出現偏差,比利時並沒有同意接道並抵抗的很是頑強,這雖然沒有浪費太多的時日,可是對於戰爭而言每一分鐘都非常的重要,因為這一分鐘德國士兵不知道多損失多少。

自普法戰爭結束後,法軍為報失敗之仇,從1872年起開始就制定了一個又一個的對德作戰計劃,到開戰前已有17個之多。最新的計劃是由法軍總參謀長的霞飛將軍制定的,即“第17號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認為德軍將集結在設防鞏固的法德邊境線上,因此法軍要在這裡展開積極主動的攻勢,並一舉收復在普法戰爭中失去的薩爾薩斯和洛林兩省。

右翼德軍侵入比利時,因為遭到比利時軍隊的頑強抵抗,他們在列入要塞被阻3天,到20日才佔領布魯塞爾,這毫無疑問耽誤佔據。此時,法軍的幾個主力集團軍卻在按照“第17號計劃”發起對德軍左翼的進攻。

然而,初期的戰鬥表明,“第17號計劃”糟糕得很。在格林,法國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在進攻薩爾堡和莫朗日兩地德軍的防線中,被打得焦頭爛額。右翼德軍在佔領了比利時後,其5個集團軍的近百萬人馬,像一把揮舞的鐮刀,從比利時斜插入法國。走在最右面的是克盧克指揮的第1集團軍,約30萬人,被視為右翼的主力和向巴黎進軍的主攻部隊。該集團軍於8月24日由比利時進入法境。8月25日,德軍攻佔那慕爾。霞飛為阻滯這支德軍右翼部隊的前進,從格林戰場調集兵力,組建了法國第6集團軍,由毛老裡任司令。

細線陣地的事情說實話同捷克公國、同恩斯特的關係並不是很大,他真正要防備的是自己的岳父尼古拉二世。

5個皇家陸軍師已經前往東普魯士,來自俄羅斯的訊息稱俄軍已經開始有動作,雖然具體詳情還不知道但發生在東線的戰爭即將來到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