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麼要把選出來的首領叫做“廩君”?
“廩君”的稱謂,顯然和糧食有關。“廩”的本義,就是“倉廩”、“糧倉”。從字面上來講,“倉有屋曰廩”(《廣韻》)。《禮記&;#8226;月令疏》說:“谷藏曰倉,米藏曰廩。” 古語“廩食”,意思就是公家發給糧食。“廩”通“稟”字,“稟”即“受”,稟命、稟賦,就是天命所歸的意思。
看來當初確定“廩君”這個名稱,人們還是很動了一番腦筋。只有兩種可能:它要麼反映一種事實——誇耀當時已有米有谷、倉廩殷實,武落鍾離山的人們酒足飯飽、很有面子,他們的老大也風光氣派;要麼表明一種期待——人們尚未溫飽,更遑論小康,希望選出來的首領能帶領他們乾點實事,多屯點糧食。
很顯然,這是飽受飢餓之苦的人們才想得出來的名字!
儘管那時獲取食物的主要來源還是依靠漁獵、採集和畜養,但是已具雛形的原始農業,正在成為人們食物來源中最穩定的補充手段。到“先夏”時代,五穀即已齊備。陝西西安半坡村出土過六千年前的一罐小米粒和一罐白菜籽,河北省的武安縣發現的同期窖藏穀物達兩三米深、十餘萬斤之多。史前的中國還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七千年前的南方人已經普遍吃上了大米,杭州灣的河姆渡遺址就挖出了上百噸的稻子殼和稻米粒。
可是,和這些地方相比,武落鍾離山顯然不是一個種糧食的地方。
五姓兄弟多半還是見過些世面的。長江流域種植水稻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住在深山老林裡的務相他們即便沒吃過大米,也肯定聞過米香。到了四五千年前,山區的人口雖然還比不上目前這麼稠密,但人們依山而聚、傍水而居,村村寨寨星羅棋佈,那些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已經都有常住人口。由於山中之果不能四季採摘,林中的獵獲也不穩定,青黃不接的時候,人們就常常餓肚子。
隨著山中野獸越來越少,水中魚兒越來越小,務相和他的朋友們有些急了:為了溫飽,必須找到糧食。尋找一個“百穀所聚”的理想國度,才是選舉“廩君”的終極目標!
這讓人一下子想起了前面提到的那個“琶裰��薄R殘淼筆閉飧鋈思涮焯沒共⒚揮諧魷鄭��雜諼襝嗨�搶此擔�磺幸丫�邐薹垂恕�
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決定出現了:離開武落鍾離山,去尋找更廣闊的空間!
我們實在難以想象,大約在4500年前某一個春夏之交的夜晚,當廩君和他的部落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火光映照的赤黑二穴是怎樣一幅情景。婦女們忙著把僅存的食物和種子裝進陶罐,把積攢多年的獸皮和衣物捲成行囊;年輕的探險者們躊躇滿志,拾掇好弓箭、長索,再磨一磨石斧和竹矛,眼裡滿是興奮。儘管前途難測,但總是充滿希望。
人們在等待著廩君——巴務相占卜的結果,它將最後確定族人前進的方向。
“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明,積十餘日。……”(《後漢書&;#8226;南蠻西南夷列傳》)
不知道務相是怎樣注意到“鹽陽”這個地方的,是占卜而來還是慕名而去?是偶然路過還是早有預謀?總之朝著那個方向,務相帶著人們出發了。
危機四伏的史前時代,野獸出沒,怪蛇橫行,也只有這樣聚眾越野,才能保證安全。隨著行程中不斷經過其他部落的領地,越來越多的人群聚集到“廩君”的旗下,很快,務相的隊伍象滾雪球一樣越來越龐大。務相的身份,也從最初那群更像是逃荒者的首領,慢慢變成一支武裝力量的統帥。他們穿荊棘,跨叢山,艱難地行進在廣袤的原始森林裡,遇上河流深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