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花朝節,也就是二月十二那天開始。

整個大魏朝堂就一直都忙於葬禮。

先是天泰帝,停靈四十九天。

不知不覺,就到了四月底。

隨後半個月送葬,半個月回返。

匆匆忙忙,已經到了五月底。

景順帝死在途中,回來又補停了三十多天,也湊夠四十九天。

眼看著,現在已經六月底了。

可是景順帝剛下葬,太皇太后又薨了。

停靈四十九天,再去孝慈縣來回一個月。

這還是因為忠順親王謀逆,不用大葬的緣故。

不然這一整年過去,都忙這一家四口的葬禮了。

即使如此,等皇家這四口整整齊齊的都葬完,就得九月底了。

現在半年的時間和精力,全都浪費在了葬禮上。

滿朝文武也是身心俱疲,不少大家族的老人都追隨皇家四口一起走了。

即使沒走的,也都開始請假。

太皇太后薨的第三天,百官穿著素服上朝。

一應儀禮結束,便有科道言官上前道:

“啟奏陛下和太后,今年接連國喪,大魏舉國哀悼已有半年,如今太皇太后又登極樂,恐民間疲累已極,影響秋收,不知可否依禮從簡從速,以養民生息。”

“臣等附議!”

剛一有人提出,說要養民生息,立刻就得到滿朝文武的一致支援。

元春很想順水推舟,但事關一個“孝”字,她可不敢輕易答應。

“此舉恐有礙孝道,於陛下名聲不利吧?”

這個“吧?”用的很好,百官頓時明白元春的難處。

一時間,早把禮書吃得透透的一眾進士,就開始旁徵博引,為這事的可行性進行深入論證。

有的說可從速,有的說可從簡。

還有的說,接連不斷去世,可以按照一場喪禮來辦。

言外之意,就是說停靈都不用停,直接送去合葬就可以。

眼見百官積極參與,元春還是沒有答應。

“諸位閣老怎麼看?”

這樣的小事就不用問馮一博了。

一眾閣老彼此對視一下,最後還是李守中這個禮部出身的次輔出列,躬身道:

“臣覺得,既然民疲國乏,可適當依禮而減。”

有了足夠的臺階,元春才滿意的點點頭。

她略一沉吟,便道:

“既然都這麼說,本宮就從善如流,準諸位所奏,都中三品以上及誥命按禮祭弔,停靈二十一日後,先太皇太后與先文皇帝合葬。”

減了就比不減好,再說這一下就排除了大部分人。

三品以上就是侍郎以上,武勳也是三等將軍以上。

滿打滿算,留下祭弔的就不到五十家了。

至於這些人家,你做了這個位置就得盡這個義務。

何況停靈也從四十九天降到二十一天,已經是天恩浩蕩了。

“太后仁德無雙,蒼生有福!”

“太后仁愛蒼生,百姓之福祉也!”

“……”

一時間,滿朝文武都鬆了口氣。

見此情形,元春心中微微一嘆。

隨後,抬手讓侍班官員繼續。

“山東幾府聯名上疏,彈劾朝中有人借山東兩府大災,侵佔河道、良田無算,導致難民無處安置,逆首藉機招募為匪,最終有了通天之禍!其中有……”

侍班官員直接將參與之人,還有所佔田畝的數字一一宣讀。

剛剛還為精簡喪禮之事大為欣喜的百官,此時不少都開始為之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