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大戰正酣時;太宗皇帝率領秦叔寶等大將在敵陣後突然猛攻;高舉旗幟來回衝殺;竇建德軍一見;立刻潰不成軍。
第三;勇追窮寇。在追擊宋金剛軍時;唐軍日夜行軍二百里;將士疲憊不堪;連總管劉弘基也勸阻休整之後再追擊;太宗皇帝卻說:“乘勝逐之;破竹之義也。”接著繼續追擊;又大破敵軍。如果自己休整;就等於給了敵軍逃跑的時間;給以後攻城留下後患。
第四;親自偵察;部署作戰計劃。太宗皇帝每次作戰都要親自到前沿偵察;深入到敵營附近;獲取真實的情報。有一次;太宗皇帝被王世充的騎兵包圍;等突圍回來時;塵土蒙了一臉;連衛兵都認不出他來了;正想阻止;太宗皇帝將甲冑脫了下來;這才認清是誰。後來和竇建德決戰時所使用的牧馬之計便是在實地偵察之後部署的計劃。
其他方面的激ng豔也有很多;特別是作戰時身先士卒;休息時與將士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這對於戰役的勝利至關重要。在追擊宋金剛軍夜宿時;太宗皇帝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甲冑也有三天沒有解了。將士都很疲勞飢餓;但當時只有一隻羊;太宗皇帝也要和將士們同吃;這時將士感恩不已;在追擊時個個爭先。
太宗皇帝的軍事才能在十六歲時就嶄露頭角。《新唐書》記載;北巡的隋煬殿廣;被突厥始畢可汗突襲圍在了雁門;四十一座城池淪陷了三十九座;沒辦法;只好寫下詔書投入南的汾水中;希望能有人前救援。年僅十六歲的太宗皇帝這時剛投軍不久;是屯衛將軍雲定興的部下。在準確地分析了敵我形勢的基礎上;向雲定興提出了增援建議:目前敵眾我寡;不宜直接投入戰鬥;可在白天遍插旌旗;夜裡緊擂戰鼓;威而不發;形成大軍壓境之勢以迷惑敵軍。突厥果然上當;雁門之圍不戰而解。
這正是《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一個十六歲的孩子用兵能到如此水平;真可謂是軍事天才
善用兵法;是太宗皇帝的顯著特點。他總是以弱敵強出奇制勝;或以強吞弱穩操勝券;其屢建奇功之軍事才能;著實為千古罕有。
後世的《舊唐書》和《新唐書》還同時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同時代的李密;作為瓦崗軍的領袖人物;身經百戰;攻無不克;一向頗為自負;降唐後奉高祖的命令犒賞三軍;見到太宗皇帝后;不敢仰視;私下對殷開山說:“這才是真正的真龍天子啊”
由此可見太宗皇帝“胸有百萬雄兵”的不凡氣宇。作為華夏曆史上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太宗皇帝精於韜略;戰功蓋世;無愧於“最能打仗的帝王”之美譽。
有這麼一位祖父壓在頭上;李賢現在和當初的李承乾一樣;也是滿心想著要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他坐上皇帝的寶座;大唐照樣能繼續繁榮昌盛下。
李賢的心裡在想什麼;杜睿自然是一清二楚;也就不奇怪為何這一次的出征儀式會如此的隆重。
太宗皇帝在位之時;滅國無數;高宗皇帝繼承大統之後;也平滅吐蕃;安定中南;開疆拓土無數;現在輪到李賢了;父祖的榮耀就在頭頂上懸著;他豈能不盡心。
杜睿作為出征大軍的主將;在舉行儀式時候;他心裡也是覺得是無上的榮光;沒有任何煩瑣的感覺。
要是在往日;杜睿最不耐煩的就是這種繁瑣的儀式;但是今天不一樣;平滅大食;只要這個戰略目標能夠達成;那麼天下一統就指日可待了。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恐怕是杜睿最後一次領軍出征了。
好在出徵前的祭祀儀式自有侍中、宗正及禮部的官員主持;杜睿這婿徵的將領只要跟著行禮就行了。
緊接著李賢頒佈詔書;禮部尚書親自宣:“朕自登極;唯恐德才菲薄;日必三省吾身;任用賢能;恩澤百姓;外結萬邦之友善;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