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中場休息3(第1/2頁)
章節報錯
何況除此之外,還需要大量青壯去修繕道路、河堤、城市,聽上去一億多人不少,但想把這些工作都兼顧好,缺口還是很大的。
但忽視糧食和經濟作物又是很危險的,工業產品研發生產能力再強,吃不飽飯老百姓照樣會造反,他們才不管什麼國家規劃和長遠發展。
咋辦呢?四個字,分工合作。具體講就是把帝國本土和海外領地以及附屬國全都規劃到一個體系裡,然後按照各類引數進行統籌分工。
比如說帝國本土,肯定是以發展高科技產業為主;呂宋、安南、蒙古、葉爾羌更適合做為農牧業基地,以及相關原料和產品的加工。
朝鮮半島、東南半島和南洋的一些島嶼將來也會做為屬國併入大明帝國,它們的定位是礦產、化工、能源基地,源源不斷的向帝國提供煤炭、石油、木材和各種礦產。
這基本就是一套產業鏈的大部分環節,如果還有不足之處,亞洲什麼地方具備相應條件,什麼地方也會變成屬國和附屬勢力,加入到產業鏈當中來。
但產業鏈裡最關鍵的一環叫做市場,光生產出來屁用沒有,得能拿出去賺取更多價值才算完整。那誰來消耗這些產品呢?其中一部分肯定要供應產業鏈裡的各環節,剩下的部分就是亞洲各國了。
日本這麼近,洪濤為什麼不去把它也佔了呢?這就是原因所在。那片群島並不是個物產豐富的所在,它有的亞洲各國都有,且更容易獲得。
此時的日本有一千多萬人口,在亞洲必須能排上前三,還是單一民族和信仰,非常難以統治和管理。所以洪濤對它的定位不是屬國,也不是海外領土,而是產品傾銷地。
你不是硬嗎?那好,不來硬碰硬,咱玩軟的。啥軟呢?經濟就是把最好用的軟刀子,殺人不見血那種。利用科技和產能優勢,對日本市場進行全方位大規模傾銷。
從大米到化肥、從生絲到棉布、從火柴到榨糖機、從馬車到船舶,用不了多少年,各行各業全得被海量質優價廉的工業產品衝擊得七零八落。
然後這一千多萬人口就全成了血汗奴隸,辛辛苦苦勞作一輩子,可創造出來的價值大部分被大明企業拿走了,縮衣節食的把下一代撫養大,繼續還得做牛做馬。
幕府裡出現有識之士,看透了這套把戲,堅決抵制咋辦?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不會有什麼效果。因為在經濟戰背後,還有龐大的艦隊和軍事實力撐腰。
不管誰當幕府將軍,當面對政權和統治被終結的可能時都會選擇妥協的。況且吃虧的只是一千多萬日本百姓,統治者和貴族並不吃虧,甚至可以藉助大明帝國的經濟入侵搞合資企業,更方便、更快捷的撈錢,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說日本的國運,這玩意吧,太長遠了,絕大部分人既看不清也算不明白。即便真有個把天才能看到這一步,軍方統計司和皇家顧問處也不會允許這種人存活下去,剛剛冒頭就被自殺了。
像印度半島、波斯、阿拉伯半島、奧斯曼帝國、埃及等國和地區,和日本的定位也差不多。
大明帝國不會直接佔領,但會展示軍事實力,隨後進行經濟戰爭,用軟刀子割肉的方式逐漸將其納入體系,摧毀其原有經濟模式,一步步淪落成產品傾銷地,令其無法自拔。
按照洪濤的預估,亞洲計劃初見成效至少還得20年,在這之前儘量不要主動挑釁歐洲各國把注意力轉向亞洲。
關於美洲洪濤也有安排。目前暫時不會去碰,什麼時候歐洲人醒悟了,擋不住他們邁向亞洲的腳步了,什麼時候美洲就會遭到帝國海軍的入侵,藉此來分散歐洲的兵力和注意力。
在戰略層面上,帝國在亞洲會採取戰略防禦態勢。歐亞大陸的北方,也就是俄羅斯和中亞算北路,奧斯曼土耳其和阿拉伯半島算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