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關鍵分歧在於雙方對開戰問題的觀點不一致,清朝認為,在沒有正式宣戰之前則不為開戰狀態,應遵循國際法中關於中立國船隻保護規定,而日方認為,既然爆發軍事衝突,即適用戰時國際法,而且高升號運載是交戰國的軍隊,屬於敵對行為,所以不應作為中立國船對待。
清政府希望借高升號事件將英國拖入戰爭,而英國政府考慮自身利益,所以在英國朝野一度抗議聲後,轉而支援日方立場,此外,日方的公關也對英國輿論起了不小的影響,豐島海戰的疑點不在於單純的高升號事件,事實上,由於此次海戰是雙方承認的甲午戰爭開始的起點。
那麼,究竟是哪一方先不宣而戰的成為了問題的關鍵,如果清軍首先開炮,那麼即使之後日方對高升號、操江號的措施過當,清朝的立場也難以穩固,而如果是日方首先開炮,那麼不但不宣而戰的責任在於日方,而且一系列事件被視為蓄謀也無可駁辯其可能性,如果責任在於日方,那麼即使對高升號的做法符合戰時國際法,也難以維繫其自身行為的正當性。
然而,由於沒有第三方的證言,所以也許永遠無法知道開戰的時刻事件發生的順序,只有新的證據出現,才可能真正瞭解這一系列悲劇的歷史真相。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遠東海軍基地,李寧宇站在會場上開始了一系列的任命之後,說出了最後的一句話道:“列強之間打交道,論勢!不論理!”。
第九十四章:海戰甲午(第三更)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亞洲的局勢變得異常嚴峻,此時中日之間已經宣戰,而讓各國和大清與日本之間最擔心的就是遠東是否會改變立場,但是此時它們卻接到了一個訊息,那就是遠東李寧宇在重傷難治的情況下,返回了夏威夷去了,並且遠東的第一、二艦隊,繼續留守封鎖沙俄、日本、朝鮮海域,並沒有派遣一艘艦艇前往黃海。
日本和大清收到這樣的訊息之後,雙方有喜有憂,喜的是日本,因為他們不會腹背受敵,只要他們不主動攻擊遠東海軍和船隻,在國際法的面前,他們還有幾個列強國家的支援,而大清最憂愁的則是洋務派大臣、北洋總理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
最近的這些年來,用於所有朝中大臣都將北洋艦隊當做李鴻章的私人財產,所以在2年前,身為清流派的代表人物翁同龢就限制了北洋艦隊的採購,作為光緒皇帝的老師和戶部尚書,他和李鴻章之間的關係如同水火,因為早在太平天國時期,翁同龢的弟弟時任安徽巡撫,在太平軍來臨的時候,私自潛逃,而李鴻章卻狠狠的參了一本,導致他的弟弟被流放新疆。
而被限制不準購買外國炮彈之後,北洋艦隊就出現了訓練不開炮的現象,而在和日本宣戰之後,而又陷入了買不到炮彈的局面。
而此時的日本海軍本部,也在制定著下一步的作戰計劃,但是海軍終究只是海軍,只有在控制了大清的海港和佔領了要地之後,才可能武力威逼清政府低頭,由於朝鮮已經屬於遠東領土,日本人此時自然不敢打主意,所以就只好決定從日本本土用貨輪將陸軍士兵運至大清。
一八九四年八月十五日,這個冥冥中自有註定的時刻,此時雖然李寧宇站在夏威夷群島,但是他依然在等候著,數千海里外的訊息,甚至還可以聯絡遠在地球另一邊的夥伴們。
“報告!”
忽然一聲有力乾脆的彙報聲,打斷了正在思考的李寧宇,在眾人急切的目光中,通訊員彙報最新的情報道:“遠東小島6號情報點來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分成兩個小組編隊,於一個小時前從日本島佐世保海軍基地起航,其中主力鐵甲巡洋艦6艘戰艦,每艘艦船噸位約4000噸!其餘為輕巡洋艦8艘,噸位2500噸左右!”。
“這個是第一戰鬥群和第二戰鬥群!好呀!你終於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