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勛重情。老夫人安土重遷。想要勸他們捨棄京城的一切,背井離鄉跑到江南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怕她已算是掌握了家裡的話語權,他們對她的智商、眼光也很信服,但還是不肯跟她去江南的。

尤其是像老夫人這樣的老人。

古代交通不便,醫療條件也差。人老了,再出遠門,經受顛沛流離,他們就會擔心自己死在外面,不能落葉歸根。

上輩子,抄家的聖旨來了之後,老夫人寧願上吊而死,也不願意跟著兒孫們流放,有很大一部分是這個原因。

但要是族人寒了他們的心,讓他們對京城少一些牽絆,對這個地方的歸屬感沒那麼強,她到時候勸他們離開這裡,又容易一些。

朱氏見婆婆的臉色也很不好看,擔心氣著老人,趕緊轉移話題道:「娘,依著老三那性子,知道伯爺要去跟他斷絕關係,他定會找上門來的。到時候,就算族裡不插手,有他和伯爺的簽字,再加上你的,這張文書就很有效了。以後老三再做什麼,也牽累不了咱們了。」

老夫人點點頭:「有了這張文書,就算他參與謀逆,咱們也少被他連累些。」

她慈愛地看了趙如熙一眼:「熙姐兒快去吃飯吧,這些事有我們處理就好。你小孩兒家就別插手了。」

如果想不受趙元坤連累,有文書還不夠,還得有關係。關鍵時刻有人在皇帝面前替他們說情,再有文書報備,就沒什麼問題了。

而趙如熙的師父康時霖,就是這樣的一個保障。

朱氏一聽忙對趙如熙道:「是啊。這是我們長輩之間的事。你要在中間摻和,難免有人說閒話。我們都吃過些東西了,你先跟弟弟去吃飯吧。我們等料理完事情再吃。」

趙如熙也知道自己不好插手,便站了起來:「那我去吃飯了,祖母、爹孃辛苦。」

朱氏笑著拍了她一巴掌:「說什麼呢,快去。」

趙如熙施了一禮,離開了廳堂。

朱氏擔心老夫人的想法跟蘇氏類似,覺得趙如熙給家裡惹了麻煩。

她笑著對老夫人道:「老三這事,終是個麻煩。現在能趁著這機會擺脫他們再好不過。要我說,熙姐兒就是咱們家的福星。要不是她,咱們還看不清這些,更不用說借題發揮,擺脫這麻煩了。」

老夫人點點頭:「正是這個道理。放心,我還沒那麼糊塗。」

這時,就聽得丫鬟來報:「老夫人、伯爺、夫人,三老爺被人抬著到咱們府門外,說要跟咱們掰扯一些事情,讓你們都出去。」

三人對視一眼,都站了起來。

都是在一個馬槽裡攪和了二三十年的人了,他們都知道趙元坤的脾氣。

他這麼說,想來是不會進府裡來,只打算在門口鬧。

「娘,您就別出去了,有我跟伯爺就成。」朱氏擔心老夫人過去,給趙元坤氣出個好歹來,勸她道。

「成,這事你們處理吧。」老夫人也不想看到趙元坤。

分了家後,她才後悔當初為何不早些分家。

分家後再也不用看到那兩個鬧心的庶子,不用理兩家的的破事。一家五口和和樂樂的,她老人家整日裡心情舒暢,飯都能多吃兩口。

朱氏出了門,先吩咐下人去廚房給老夫人提飯,這才跟著趙元勛往大門口去。

夫妻倆到了門口,果然看到趙元坤躺在門板做的擔架上,整個人橫在綏平伯府大門口。

在他身後,除了三房的下人,還有一些從巷口跟過來圍觀的路人。

有些路人是看了蘇氏和朱氏撕逼的,沒想到只隔了一會兒又有人來鬧,興奮的不行,一個勁兒地跟新來的路人講述剛才兩府女人爭執的經過。

趙元勛皺眉道:「三弟,三弟妹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