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五十萬流寇以及家屬,鋪天蓋地而來,呂謀制定了最完備的計劃。

站在地圖前,信心滿滿的拿著指揮棍,在向手下的各個軍長官員們,陳述著自己的計劃:“這一次,敵人集團而來,他們要想透過我們的防線,只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分兵而進,多股突擊。但我和張大人推演過了,流寇們是絕對不會採取這種辦法的。因為我們手中掌握著關寧鐵騎,如果他們分成多股齊頭並進,就給了我們騎兵集團,各個圍追擊破的機會。所以他們是絕對不會選擇這種辦法的。

既然不能分兵,那就只能全軍滾動前進。五十萬對我們來說,絕對是最大的壓力。為此我將決定,我們的步兵退到外長城和內長城的交匯之處,憑藉長城死守。然後我們的騎兵集團,就在內外長城之間展開遊動,不要讓他們有機會再到四周收集糧草,要像剝洋蔥一樣,在外圍一層一層的消耗他們。最終我們將他們消耗的差不多了,在他們糧草斷絕的時候,發動總攻。”

吳三桂沒有什麼,但朱常洵卻詢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敵人號稱五十萬,但其實,他們的家屬就佔三十萬。如果他們還像以往那樣,驅動他們的家屬對我們展開進攻,我們該怎麼辦?”

這一點必須得說明白。因為就在剛剛不久,袁宗第裹挾了幾十萬的百姓,向內長城撤退的時候,就讓齊飛束手無策,就讓自己的攝政王,不得不在軍前許諾,和袁宗第達成協議,眼睜睜的放他們退進了內長城,而解救了百姓。

這次,流寇帶著這麼多的家屬百姓衝過來,要像上一次一樣,他們拿百姓家屬做人盾,自己應該怎麼面對?

這是擺在事實面前的事實,不解決這個問題,一旦他們的家屬衝過來,大家是打還是不打?

在座的像關寧系的,都是一臉無所謂。

然而新組建的明軍,卻是相當的糾結。因為在他們組建之初,就有不擾民不害民之嚴格軍紀灌輸,結果這一次面對的敵人30萬家屬,你怎麼定性?

他們雖然是流寇的家屬,但是他們依舊是百姓。他們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扎著辮子的孩子,柔弱無助的女子。他們之所以成為流寇的家屬,還不是因為當初你們老朱家人,把他們逼的走投無路,才鋌而走險。

你的老爹剛剛明昭天下,赦免天下所有造反者的罪。

那你現在面對他們,是殺還是不殺?

一味仁慈,人家殺過來你不殺過去,人家就從容而去了。然而你殺了他們,這個惡名由誰來背?

你是王爺,一軍主帥,我們聽你的。我看這個惡名,你來背是最恰當不過的。否則我們願意做個好人,熱烈的歡送這些百姓們過去。

對這件必然發生的事,呂謀早已經有了定奪。

“我愛護百姓,但我不是聖人,我也不想做聖人。所以我規定,在我們面對那些流寇的家屬,只要在戰前向他們齊喊三聲‘放下武器,投降不殺。’我們就做到仁至義盡了。所以他們依舊對我們發動進攻,那他就是我們的敵人。對待敵人,我們絕對不能心慈手軟。”

連喊三聲讓人投降,其實就是在為自己找一種心理安慰,其實就是為了自己遮羞找一個藉口。

虛偽,太虛偽了。

但是沒辦法,形式就是這樣,也只能如此。

否則以後這剿滅流寇,就不要再想實現了。

呂謀這次之所以這麼狠心,也是因為上次,袁宗第做的事讓自己吃了一個鱉。

如果那樣的場面不斷的發生,那就會讓將士們束手束腳,讓流寇有樣學樣肆無忌憚。那這收復西北就沒辦法做到了。

呂謀想用這種自我安慰的辦法,在這一場,幾乎是西北決戰的戰爭中,絕不手下留情心慈手軟。他要透過這一場仗,放開將士們的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