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草原徵召令(第1/2頁)
章節報錯
從整個吳三桂的一生來看,他在政治上的高度是嚴重的缺失。
比如說他先引清軍入寇,打著的是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當時得到了一批漢人的贊同和支援。
為此幼稚的史可法,還天真的想要聯合滿清對付流寇。
然而在攻打南明的時候,吳三桂背棄了他的口號,下手比誰都狠,還親手勒死了大明的正統延續到皇帝,親手滅亡了大明。這樣就讓所有的漢人對他大失所望,將他排在了漢奸第一。
在他殺死了永曆皇帝之後,他就成了天下漢人的公敵。
然而在三番之亂的時候,他卻愚蠢的再次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這不但沒有讓漢人群起響應,反到讓天下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
不但漢人沒有人支援他,連滿清都對他嗤之以鼻。
假如三番之亂的時候,他不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就直接說自己要當皇帝,反倒比他打出這個旗號對他更有利。
而在這次三個人的辯論中,就已經看出了吳三桂這個人,在戰術上是頗有能力的,但在戰略上在政治上,簡直就是弱智。
一萬個戰術的勝利,也不能扭轉一次戰略的失敗;而一萬個戰略的失敗,更扭轉不了在道德正義上的勝利。
劉備之所以屢戰屢敗,但最終還是建立了蜀漢,形成三國鼎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佔據了道德的絕對制高點。
聽了張煌言的一番話,呂謀豁然開朗:“張大人說的對,我們就要佔據道德制高點,為此不惜可能遭受滿清進攻,耽擱恢復西北大事。我們進草原,打蒙古,截流寇。即便我們沒辦法截下袁宗第,我們也要救下我們的五十萬漢人。讓全天下的人看到,我這個攝政王,雖然不是聖人,但卻是個純粹的大漢民族主義者。”
隨著呂謀的一聲令下,留下楊松山繼續組建預備役軍,命令劉懋開進太原,齊飛歸建,全軍步騎十六萬,再次殺進草原。
大清土爾扈特汗,現在大清的王爺多倫,接到五十萬流寇大軍進入草原的訊息,當時震驚了。他實在搞不懂,我們大清和你大順,河水不犯井水,八竿子夠不到的。還有一個我們共同的敵人大明。為此,在你們佔據西北,長城無兵防守,形同虛設的時候,我們的先皇和現在的攝政王還一再強調,命令我們絕對不許對你們施行趁虛而入,保持和平關係呢。
這你怎麼突然對我用兵,一次還出兵五十萬。
你要幹什麼,要滅我族群嗎?土爾扈特部可是一個大部族,我們佔據著整個西蒙地區,有口五百多萬呢,你有那樣的好胃口嗎?
既然人家大軍犯境,那就必須給予殲滅。
站在大帳門口,對護衛王庭的親兵大聲下令:“向全部留在南面的族人下達野草令,立刻徵召本族全部男子,向單于庭集合。”
隨著一聲令下,無數親兵立刻飛馬賓士向四周。
野草令,是草原上最高階別的總動員令。它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草圈,而是上面繫著一根代表黃教尊貴的黃綾。黃綾不代表我佛慈悲,而是代表要信徒們為佛驅魔。
所以也叫驅魔令。
此令一出,年十五到五十的男人,必須全部入伍參戰。
否則佛主會給你降下災禍,比如說,最小的就是讓你腦袋疼,等等諸如此類。
至於不接納你往生極樂,這個大家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也沒有人試過,也不敢試。
一個孤獨的蒙古包矗立在草場上,一批飛馳的快馬,飛馳而過,馬上之人將草圈高舉呼喊:“向單于庭集結——”然後就馬不停蹄的飛馳進遠方。
老額吉鑽出蒙古包,看著遠去騎手手中的草圈,和那上面飛舞的黃帶,轉身招呼兩個兒子,然後囑咐十三歲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