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應是無憂客(第1/3頁)
章節報錯
趙構登基,不再沿用“建炎”這個年號,而是採用了歐陽珣的提議,改元為“復興”。因為趙構在平時,提到的最多的是,實現“大宋朝復興強國”這一偉大宏偉藍圖,所以,他的提議得到了一致透過。定於公元一一二八年,正式使用“復興”元年這一年號。
七月十五,垂拱殿第一次召開國務朝會。與會人員,政務內閣成員和樞密院成員。這是趙構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召集朝會,一是聽取政務報告,二是安排部署後半年事務,三是聽取今年夏收和防汛情況。
趙構雖想沿用後世的機構名稱,但由於種種原因,引起一些混亂。於是趙構決定部分採用李綱的建議,恢復丞相一職,習慣稱為“總丞”,李綱擔任;其餘為副相,稱為“副丞”,有排位,第一副丞汪伯彥、第二副丞趙楷、依次為歐陽珣、曹輔、趙鼎、鄧肅、耿延禧、王雲,共八位副丞,這九人,就是新宋國的政務中樞大員,下屬各部名稱暫不更變。
李綱首先彙報了開封留守司這六個多月的工作,還是卓有成效。由於趙構提前佈局,汴梁城並沒有遭到太多的破壞,起碼那場大火沒有燒起來。偽帝張邦昌雖然是被強推上去的,但誰能保證他沒有自己的一點私心貪慾呢?但客觀地評價,張邦昌對東京汴梁城的保護,還是有功勞的,也間接地保護了一些大宋文臣裡的一些忠義之士,保留下一些元氣。
雖然大家對趙構“復興改制”政務院下屬的一些機構,還不是十分了解,但所有的機構,但從名稱上看,也能明白個七七八八。實際上,也就是把六部的職能,拆解開來,細化分解,使得各部職權更加精細化。
趙構對李綱為首的政務院內閣還是比較滿意的,總丞的角色,促使李綱每一件事,都要全盤考慮,不再是就事論事,而是全域性謀劃,國計民生,哪一件也不是小事。
樞密院,趙構一直對這個稱呼情有獨鍾,所以也就保留了下來,只不過加了“軍事”二字,更加突出了樞密院的軍事職能。心裡也知道這是一個什麼部門,後世的軍事最高指揮機關,所以,這個樞密使,必須自己兼著。
宗澤畢竟年齡大了,趙構讓汪若海為樞密院僉事,就是在培養年輕人,宗澤、趙旭、劉延慶,年齡都偏大,過渡一下,拉一把,扶上馬,送一程,還是不錯的人選。劉浩作為軍事總參議(為了和後世有所區分,我們就叫總參議),也是趙構精心培養的後起之秀,透過這次西路軍總指揮的錘鍊,劉浩果然不負眾望。
趙構給樞密院的指示,一是軍隊建設正規化。
所有九大軍團計程車兵、軍官,基本沿用後世軍隊體系,但軍銜制度,略有改動,一共分為六級十六階,六級為帥(大帥、副帥)、將軍(上將軍、中將軍、少將軍)、校(上校、中校、少校)、尉(上尉、中尉、少尉)、士(上士、中士、下士)、卒(正卒、偏卒)。
軍服為戰甲和平甲,戰時著戰甲,為重甲,平時為禮甲,為輕甲。以頭盔樣式和盔甲顏色區分級別:
大帥為金甲,頭盔為大龍翅金盔,中間鑲嵌著一枚玉質軍徽,肩吞部位鑲嵌軍銜標識,大帥為大玉質軍徽一枚。
副帥為金甲,大鳳翅金盔,鑲嵌金黃色軍徽,肩吞鑲嵌金黃色小軍徽。
將軍為金甲,小鳳翅金盔,鑲嵌金黃色軍徽,肩吞鑲嵌金色火焰星,上將軍三顆,中將軍兩顆,少將軍一顆;
校官為銀甲,亮銀色鳳翅盔,鑲嵌銀色軍徽,肩吞鑲嵌銀色火焰星,上校三顆,中校兩顆,少校一顆。
尉官為黃銅甲,鳳翅黃銅頭盔,鑲嵌黃銅色軍徽,肩吞鑲嵌黃銅色火焰星,上尉三顆,中尉兩顆,少尉一顆。
士官為黑甲,小鳳翅鐵盔,鑲嵌暗紅色軍徽,肩吞鑲嵌大宋錐槍圖案,上士三槍交叉,中士兩槍交叉,下士單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