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局勢驟急變(第2/3頁)
章節報錯
撤兵是突然性的,完顏宗翰不虧是金國國相元帥,反應迅速,處置果斷,謀劃縝密。一方面讓楊天吉、高繼堯繼續和張邦昌的大楚偽帝周旋,催繳根括銀,迷惑大宋軍民;一方面,急令完顏設也馬率領千戶陸篤詵、國盧、阿達濟、統兵五千人,,押運著康王母韋妃、鄆王之妻朱氏、安康郡王趙梧、廣平郡王趙楗、相國公趙梃、瀛國公趙樾等四十五人,第二批急速北撤。
這個時候,金兵對東京城的控制已經基本喪失,曹輔的靖安司現在是偽楚政權維持治安的主要依靠,張邦昌甚至提拔曹輔為樞密院副使,兼任侍衛親軍步軍司都指揮使,直接掌管禁軍一司,成為三司使之一,真是位高權重。
張大梁趁機廣佈眼線暗樁,暗界觸角滲透到各個衙門、都司、豪門大戶,開封府府尹徐秉哲升官,權領中書省,接替他開封府尹的,是大理卿周懿文,曹輔的人。
“開平郡王趙旭,素為官家不喜,輟貶於朝堂之上,歸隱於山林之中;然自十三人登城(指金兵攻佔東京)以來,猶自憐國愛民,於根括銀一事,戮力盡心,是為楷模……大楚始創,茲事體大,趙旭既為宗室,更是新臣,誠思以參議身份,參與政事……”
這是張邦昌寫給完顏宗翰的的一封信,想利用趙旭的聲望,為大楚效力,完顏宗翰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居然答應下來,卻成了他最大的一處失算。說到底,是讓張大梁組團給忽悠了。
催繳根括銀,趙旭鞍前馬後,各個親王府都留下了足跡和罵聲,冊立新君,又是上下串聯,恩威並施,第一個提出張邦昌為新君唯一不二人選;三是上書二帥,表面心跡,願意留下輔佐新君過渡維穩;最關鍵的是,太上皇和當今官家趙桓,曾公開大罵趙旭“數典忘祖、趙氏恥辱、剔除宗碟、永不回返”……
所有這些,都是在忽悠,這才讓完顏宗翰上了一大當,不僅留下了開平郡王趙旭,還給了一個參議的身份,雖然這個“政協委員”沒有在政府要害部門任職,也沒有軍權在手,但,完顏宗翰好像忘了一件事,開平郡王,也姓趙。
海量的軍情透過各種渠道匯聚到張大梁手裡,他集合了靖安司情報處全部的力量,諸類區分,按甲乙丙丁四類,分類飛送南京應天府趙構的前線指揮部。
第二批北返隊伍一出動,雷遠就知道了,因為臨時起意,完顏宗望再次抽調雷遠擔任前鋒,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估計還是因為雷遠能數次死裡逃生,這次又是走的東路。
上次第一批完顏宗翰的弟弟完顏宗憲(金人叫阿懶)押運著搜刮來的典籍、書籍、禮器,裝滿了一千多輛牛車,從陽武渡河北上,實際上是探探路,車上張揚著大宋皇帝的旗幟,卻很安全的過了兩河路,並且捎信回來,以示道路暢通安全。
但這份安全,是趙構刻意給的。訊息早就傳到了前敵指揮部,由誰押運,押運的都是什麼,走哪條路線,可以說,趙構比完顏宗翰還先知道。資訊化作戰的理念,趙構的六個軍團已經初步形成,而金兵的訊息,還來源於傳統的斥候偵探,但面對趙構各個軍團的特戰大隊,又完全不對等,這又叫不對稱戰爭。
趙構曾放言:“來的時候我還沒來,什麼時候走,我說了算!”
北歸路上,小規模的大宋“鄉兵”多次試探性進攻無果後,完顏宗憲讓手下回報宗翰“北路平安,只有少數散兵鄉勇窺伺,不敢多有騷擾。”
就是這麼一條訊息,讓完顏宗翰下令第二批押運隊伍啟程北行。
雷遠在第一時間把情報送給張大梁,完顏設也馬的五千大軍,押運著三百多輛大車,出陽武,過酸棗、走胙城過黃河到衛城,通行無阻,
這個時候,完顏設也馬得到完顏宗翰的軍令,在淇縣休息一天,等待第三批押運車隊匯合後,一起出發。
等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