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則是李家開的李傢俬塾,這也是鎮上最大的私塾。 李家是耕讀世家,族裡的人雖然天分不算特別高,但是祖上也出過兩名舉人。 在小鎮上,秀才已經是光宗耀祖了,更別說是舉人。 只可惜後面的族人一代不如一代,直到現在,李家就只有兩名年過半百的老秀才和2名童生。 為了科考,李家前些年陸續變賣了所有家裡的田地和鋪子,只剩下一座二進的大宅子。 李家的男丁基本上都只會讀書,不事生產。 曾經風光無限的李家,一度窮困潦倒。 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以及攢銀子繼續科考,15年前李家的當家人就拍板開了李傢俬塾。 現在李傢俬塾一共有4位夫子,兩位童生負責教啟蒙的孩子。 兩位秀才則負責教導已經啟蒙並且有心科考的孩子。 兩位秀才年紀不小了,這幾年也絕了繼續科考的心思,專心教導這些孩子。 至於兩位童生,相對年輕一些,則是有心繼續拼一拼,爭取考上秀才。 兩位給孩子啟蒙的夫子,因為要繼續科考,平日裡偶爾需要請假。 請假的時候,兩位李秀才則會幫忙給孩子啟蒙。 在李傢俬塾啟蒙,可以向兩位秀才請教學問,相對於其他啟蒙的私塾要好上一些。 畢竟能當上秀才的,學識和見解肯定比童生要好的。 這十多年來,李傢俬塾也帶出了一名秀才和兩名童生。 聽說這兩位童生學識不錯,非常有希望考取秀才。 而且李傢俬塾就在葉東林的雜貨鋪附近,要是小傢伙在那讀書,以後也方便每天送他上學。 鎮上三傢俬塾比較下來,葉東林看中了李傢俬塾,打算明年開春就送小七過去讀書。 李傢俬塾離得近,葉東林連束脩都早早打聽好了。 啟蒙的孩子,不管是在哪位夫子的名下,每年都是三兩銀子的酬金,外加各種節禮孝敬。 而兩位李秀才所教導的班級,每年是5兩銀子的酬金和節禮孝敬。 李家是耕讀世家,對於入學的孩子要求比較嚴格,商戶以及犯人的後代是不收的。 因此來李傢俬塾讀書的,大多都是有科考的想法。 葉東林的雜貨鋪離李傢俬塾不遠,平日裡四位夫子偶爾也會過來買東西。 雖然雜貨鋪的文房四寶,都是便宜的普通東西,不過勝在價格實惠。 囊中羞澀的四位夫子,所用的筆墨大多都出自於葉東林的雜貨鋪。 在葉東林的有心交好下,他和幾位夫子雖說談不上是無話不談的好友。 但起碼也能說上幾句話,路上碰到也會打個招呼。 加上附近的嬸子、大娘們提供的情報,以及從過來雜貨鋪的學子身上打聽來的訊息。 葉東林把李家最近五代的底細,都打聽得一清二楚了。 聽說李家最早是鎮上的大地主,家裡有不少的田產和鋪子,家底十分豐厚。 當時李家的當家人高瞻遠矚,覺得自家小門小戶的,未必能護得住這份家財,家裡還是要出讀書人才行。 因此特意花了大價錢,從縣裡請了一位老舉人過來教導家裡的孩子。 那位老舉人才識過人,加上子孫們也勤奮好學,不過二十年,家裡就出了兩位舉人。 後面李家又陸續出了兩位秀才:李賀和李涵,就是如今李傢俬塾的賀夫子和涵夫子。 而且兩人聽說還是堂兄弟。 李賀如今53歲,為人嚴厲古板,對於學生十分嚴格。 所謂嚴師出高徒,從私塾出來的那位秀才,就是他的學生。 而李涵也不年輕了,如今也有50歲。涵夫子性子隨和幽默,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從書院的學子口中得知,李傢俬塾教匯出來的兩位童生,皆是他的學生。 兩位童生,其中一名就是在雜貨鋪抄書的梁有才。 雖然他前年沒有考上秀才,不過下一次還是很有機會能考上的。 梁家兄弟都是涵夫子的學生,兄弟倆對這位涵夫子評價都很好,都非常敬重他。 兩位秀才又各自生了幾位兒子,可惜大部分都天賦平平。 如今李家的兩位童生,一位是李賀的小兒子李睿文,文夫子。 文夫子如今31歲,娶了妻子嚴氏,如今育有一兒兩女。 文夫子雖然年紀不算大,可是已經在私塾裡當夫子7年了。 雖然古板迂腐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