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縣裡進貨(第1/2頁)
章節報錯
葉父在李獵戶家收了皮子,村裡的人已經陸續回來了。 村長早就通知過今天下午在曬場上收冬筍,這個時候已經有不少的人拿著冬筍在等著。 大山村的竹林都是野竹林而且都不大,東一塊西一塊的,不過村裡家家戶戶都去挖冬筍了,加起來也不少。 葉父在大山村一共收了960斤的冬筍,收了冬筍葉父又和村民們約好5天后來收第二批冬筍。 初春時節野菜和菜園的菜都沒長出來,那時是最蔬菜的,最後一批的冬筍正好可以趕上好時候,葉父打算屯一些冬筍,開春再賣。 而家裡葉老太太也收了480斤的冬筍。 回到家的葉父剛把驢車上的冬筍和皮子卸下來,遠遠就聽到葉西林咋呼的聲音。不到一會,葉老爺子帶著兩個孫子用板車推著兩大袋的冬筍回來了。 大山村收了960斤的冬筍,村子裡有480斤,再加上葉老爺子祖孫三人挖回來的,有1530斤冬筍。一千多斤的冬筍堆在院子裡像一座小山一樣。 葉父先將在大山村收的皮子和毛毯拿給葉母,然後帶著兩個兒子去挖河沙。 冬筍要用河沙埋起來,這樣才能儲存得久一些。 李家飯館定了400斤的冬筍,梁家飯館是800斤,除去這1200斤的冬筍,還有300多斤,葉父打算元宵節的時候去鎮上擺攤賣冬筍。 元宵節雖然是晚上比較熱鬧,但是鎮上白天就開始熱鬧起來了,每年的元宵節主街兩旁都會有許多的商販,各種各樣的新奇的美食和好玩的小玩意,吸引了許多人過來遊玩。 葉母將葉父收回來的皮子和毛毯抱回孃家找葉姥姥。 葉姥姥嫌棄地看著葉母拿過來的皮子,“這皮子揉製得也太差了,只有這幾張勉強能用,剩下的發硬不帖服,做不了皮衣的。” “這兔皮毛毯做得有幾分巧思,這發硬的皮子做不成皮衣,做褥子做毛毯倒是不錯,不過這些都是在家裡用的東西,比不上皮衣值錢。” 葉母看著葉姥姥做了一半的鞋子,突然想到靴子,“做不成皮衣,那可以做成靴子嗎?” “這倒可以試試,做靴子的話硬一些也可以,等做好了兔皮大衣我再試試。” 這次葉父收的皮子有7張是可以用來做兔毛大衣的,加上昨天收回來的16張皮子,足夠做一件男子穿的兔毛大衣了。 葉姥姥和葉母先將兔皮修剪成規整的小塊毛皮,然後像縫衣服一樣將毛皮拼縫成大塊的毛皮,這也不是簡單地拼在一起就行,還要根據衣服需要的大小仔細考量怎麼拼接。 這一步可不容易,兔皮都是不規整的,形狀不一樣,拼縫得不好就會皺巴巴的非常彆扭。母女倆花了一個多時辰,才拼接了兩塊大一點的皮子。 葉母回到家,父子三人已經運回來了好幾板車的河沙,葉老爺子和葉老太太也已經將冬筍搬進了地窖。 地窖溫度低,再蓋上乾燥的河沙,可以很好地儲存冬筍。 冬筍已經收完了,第二天閒來無事的葉父帶著葉東林去了縣裡進貨。 父子倆交了進城的路費,第一個去的地方是碼頭。 今天才初十,碼頭上只有零星幾個人,葉父和碼頭上巡邏的捕快打聽外地的客商一般什麼時候過來做買賣。 碼頭上的捕快平時沒少再葉父那買酒和滷肉,葉父每次都會多送一些給他們,捕快們平時也很照顧葉父,把知道的都和葉父說了。 “商戶基本上都是過完元宵才開始出門做生意的,加上備貨的時間和路上的時候,到碼頭最少也要月底了,北方那邊估計現在還凍著,要開春才會出來做生意。” “碼頭上往年都是正月月底才開始有人過來擺攤的,你要是想早點過來也行,不過人少,不划算。” “多謝大哥,晚點請你喝酒。” 葉父心中有數,帶著葉東林去陳家布莊進貨。 路上和葉父給兒子說起陳家布莊,“陳家布莊的東家有自己的織布坊,鋪子裡的布料都布坊的女工織的,染色也是自己找人染的,因此他們家的布料比其他布莊的布料要便宜半成左右。” “他們家的布料本來就便宜一些,加上我們要的量大又是長期合作,價格還能往下壓,這樣我們進的布料就能有1成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