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備貨(第1/2頁)
章節報錯
葉父去年進的貨,年底的時候已經全部賣掉了,賣不掉的也低價處理了。 現在葉父是打算元宵節後再開始繼續他的貨郎小買賣,這幾天要提前將貨物準備好。 葉父一早去了做木工的唐大爺家,一口氣在唐大爺那定了五個木桶、五個木盆,各式各樣的髮簪和木頭小玩具也各定了三件。 想了一下,葉父又說道“唐大爺,裝酒的竹筒也要20個。” 又接到葉父的大單子,唐大爺樂得眉開眼笑的。去年光是葉父定的東西,唐大爺每個月都能賺上兩三百文。 “還是老規矩,小木刀、小木劍、小斧頭一文錢一個,陀螺和木頭玩偶兩文錢一個,裝酒的竹筒也兩文錢一個,髮簪五文錢一支,木盆5文錢一個,木桶9文錢一個。” 葉父拿著小算盤,手指在算盤上不斷撥弄,不到一會就算好了,“這些東西一共是231文,3成的定金就是70文。” 葉父從荷包裡拿出一串銅錢,數了70個銅板給唐老爺子。 唐大爺樂呵呵地接過銅板,也沒數直接揣進兜裡,爽朗地笑道:“五天後過來拿東西吧。” 葉父趕著驢車從唐家出來,又去了村頭的林家。 林大叔有一雙巧手,做的蓑衣、草帽和籃筐都特別好,桃花村大部分村民的蓑衣都是從林大叔這裡買的。 葉父在林大叔這訂了五件蓑衣,揹簍、籃子和草帽這些比較尋常的東西葉父沒有要,這些東西對手藝要求不高,村裡人大部分都會做。 林大叔常年跟竹子、藤子打交道,不善言辭,一旁的林大娘開口說道: “豐收,這蓑衣做起來費時費工夫,一件蓑衣少說也要做好幾日才能做好,嬸子跟你說個實價,52文一件蓑衣。” 這確實是實價了,葉父之前賣的蓑衣都是60文一件,要是按52文一件來收,每件能賺8文錢。 “嬸子是實在人,就按嬸子說的來吧。5件蓑衣一共是260文,我先給3成定金78文。” 林嬸子樂呵呵地接過葉父給的銅板,小心翼翼地又數了一遍,確認沒問題後小心地將錢放到荷包裡,笑著說道: “屋裡有3件蓑衣,是你叔這段時間閒來無事織的,你先拿回去,剩下的兩件你晚幾天再過來拿吧。” “好的,林叔、林嬸我先回去了,晚幾天再過來拿蓑衣。” 葉父接過林嬸子手中的三件蓑衣,將蓑衣小心地放置在驢車上。 從林家出來,葉父又趕著驢車來到方家村。葉父在方家村買了5斤的幹豆腐和3斤的腐竹。這兩樣東西耐放,不管是自家吃還是拿去賣都挺好的。 葉父翻看著本子上記錄的要訂的東西,木製品、蓑衣、幹豆腐和腐竹都已經有了,就差方鐵匠的鐵具。 從方家村去福家村很近,不用一刻鐘葉父就來到方鐵匠的打鐵鋪子。 還沒出元宵,現在也還算過年期間,打鐵鋪子冷冷清清的,只有方鐵匠一個人在打鐵。 方鐵匠身穿單薄的外衣,揮動著大鐵錘砸向燒紅的鐵片,看到葉父走進院子才停下手來。 方鐵匠硬邦邦地說道:“要訂什麼鐵具?” “要兩個鐵鍋,一個大的,一個小的。另外還要五把鐮刀,三把剪刀和五個鋤頭。” “價格和以前一樣,大鐵鍋100文一個,小一點的鐵鍋70文一個,鐮刀和剪刀15文一把,鋤頭25文一個。原價的基礎上給你讓1成的利。” 葉父拿著小算盤,又是一頓撥弄。“這些東西原價一共是415文,減去1成的利就是373.5文,定金112文。” 方鐵匠收了葉父給的定金,在登記的本子上給將葉父訂的東西都一一登記上。 方鐵匠登記好之後,進屋拿了一堆鐵具出來。“這裡有三把鐮刀、三個鋤頭、兩把剪刀和一個大鐵鍋,這些東西你先拿回去,剩下的3天后過來拿。” 臨走前葉父又去了河邊,買了十來條大草魚回去做魚乾。這魚乾做好了,剛好可以趕上元宵後的大集。 葉父回到家門口,葉老爺子和葉老太太正在小菜園裡翻著地。兩人有說有笑的,不知葉老爺子說了什麼,逗著葉老太太哈哈大笑。 葉父也沒有打攪兩人,趕著直接趕著驢車進了院子。 家裡靜悄悄的,現在還沒到做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