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豐收的季節2(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個人也是教,一群人也是教,葉老太太乾脆把葉青青和葉母也喊了過來,手把手地教三人怎麼做柿餅。 葉西林見狀也跟著過來湊熱鬧,身後還跟著一個調皮搗蛋的小七。 葉母和葉青青往年沒少跟著葉老太太一起做柿餅,大概的流程和手法都知道。 只是經驗不如葉老太太豐富,揉搓的力氣也不夠,做出來的效果差一些。 這次在葉老太太的手把手教導下,做得還是有模有樣的。 身為吃貨,葉青青學得特別認真。 唐家的石頭山也有一棵柿子樹,是長在山頂上面的,山頂溫度偏低一些,成熟得也比較晚,現在剛好可以採摘了。 葉青青打算學好後,回家自己做柿餅。 王春雨和葉西林是初學的,做起來就有些笨手笨腳,不過兩人學得很認真。 這兩人態度不錯,葉老太太還特意給他們開了小灶。 摘回來的第一批柿子,進行到第二道工序的時候,山上的棗子和柿子已經全部採摘回來了。 不過這時秋收還不算結束,山上的栗子和地裡的紅薯還沒收呢。 栗子耐放,就算是成熟後掉落在樹下,只要不把外面的毛刺撥開,留到年底也是沒問題的。 要是去殼曬乾,在地窖裡可以放上好幾個月。 而紅薯是在地裡藏著的,晚些收也不要緊。 因此栗子和紅薯,葉家和唐家每年都是最後才收的。 等到稻子和紅棗曬乾收入地窖的時候,栗子和紅薯全都收回來了,一個月就這樣悄悄過去了。 葉家儘管有三個巨大的地窖,但是原本就積攢了許多各種山貨和存糧。 秋收收回來的40畝水田的稻子以及其他糧食,還有山上的紅棗,地窖根本就放不下。 家裡的紅棗大豐收,秋收前葉父就跟相熟的客商聯絡好了。 這些客商往年也過來收紅棗,棗子剛曬好,就熟門熟路地過來葉家了。 除了葉家,村裡其他買了荒山的人也種了不少棗樹,種得最多的莫過於村長家和葉母的孃家王家了。 這兩家也是村裡的紅棗大戶,摘棗子的時候人手不夠,還在附近幾個村子請了不少臨工過來幫忙。 秋收過後,村裡來了許多外地的客商,隨處可見運紅棗的牛車和驢車。 進村的路,都被這些牛車、驢車壓得異常的平實。 葉家今年收了6600斤的紅棗,其中有2000斤是品相比較好的,4000斤是一般的。 剩下的600斤品相最差,都是個頭比較小以及掉落在地上的次等果子。 紅棗的品相不一樣,客商收的價格也不一樣,上等的20文一斤,一般的18文一斤,次等的15文一斤。 雜貨鋪和北街的攤子,每天也賣紅棗和紅棗糕。 葉父特意留了300斤上等紅棗,以及500斤一般的紅棗,剩下的就全都賣掉了。 1700斤的上等紅棗,總共賣了34兩銀子。 3500斤的一般紅棗,總共賣了63兩銀子。 600斤的次等紅棗,總共賣了9兩銀子。 加起來,竹林山和小後山的紅棗,總共賣了106兩銀子。 賣紅棗的時候,有客商想順手跟葉父買幹蘑菇、筍乾、皮子這些山貨。 不過上門來收的價格都比較低,葉父沒賣,打算自己運去碼頭。 賣完紅棗,葉父和葉東林又馬不停蹄地在村裡收栗子。 去年的蜂蜜栗子糕賣得不錯,後面唐家和葉家的栗子都不夠用。 今年父子倆打算提前多存一些栗子。 秋收過後,葉父簡直忙瘋了,既忙著收栗子,還要忙著去碼頭將積攢下來的各種山貨賣掉。 這些乾貨,有一半是自家小山上面的產出,另外一半是葉父去下面村子賣貨的時候順便收回來的。 家裡積攢的東西太多了,把家裡的驢子和唐家的牛都給累瘦了。 地窖裡面的幹蘑菇、筍乾、皮大衣一點點地減少,而葉母手上的銀子越來越多。 忙起來的不僅有葉父,還有葉西林。 秋天是做臘肉的好時候,豬圈裡的大肥豬,被葉西林陸續做成了臘肉。 加上下半年他也積攢了不少的臘兔子和兔皮大衣。 葉西林用來裝銀子的小盒子,都快裝不下了。 秋收過後,唐山和唐肖景每天穿梭於石頭山和兔子山。 尋常的草藥種植時間短,都是一麻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