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桃花村出來,葉父直接去了方家村。 方家村的村頭沒有大榕樹,因此農閒時候,村裡的人都是聚集在曬場的空地上。 方家村良田眾多,因此村裡的曬場特別大,曬場邊上還有幾棵乘涼用的大樹。 曬場上有大大小小10來個小孩,分成了好幾波在玩耍。 邊上的大樹下還有七八個婦人人聚集在一起,一邊閒話家常一邊做著女紅。 葉父前幾年當過貨郎的時候,沒少過來方山村賣貨,除了新嫁過來的年輕婦人,村裡大部分的人都認識葉父。 洛河鎮不大,葉父的滷肉鋪開不下去,現在轉租出去了,附近的幾個村子早就傳遍了。 看到葉父趕著驢車過來,大家都知道葉父肯定是重操舊業了,都不用叫賣,曬場上的人自動圍了上來。 跑得最快的,當屬那些嘴饞的小屁孩。 “我要兩塊飴糖。” “我要一塊一文錢的糖。” 兜裡有錢的,都圍了過去買糖,沒錢的只好屁顛屁顛地跑回家找自家爹孃。 葉父眉開眼笑地把裝著飴糖的小陶罐,拿了出來。東西都還沒擺好,就賣出去了十幾文的糖塊。 嘰嘰喳喳的小屁孩一走,葉父趕緊把驢車上的東西都搬了下來。 秋收過後,村裡有不少的人家要成親,相看的年輕男女就更多了。 正紅色的布料和其他顏色鮮豔的布料,看的人是最多的,頭繩和髮帶,也深得小姑娘的喜歡。 挑好各自需要的東西,勤儉節約的婦人們,開始討價還價了。 一人一句,吵得葉父頭都大了。 葉父趕緊高聲喊道:“各位嬸子大娘,攤子上的東西不講價,不過買滿10文錢可以免費送一捆碎布頭。” “滿10文送一捆,20文送兩捆,30文送三捆,多買多送。” 攤子上的碎布頭都是細長的碎布條,做不了衣服,但是用來納鞋底或者縫補衣服還是不錯的。 家裡缺的東西早晚都要買,見葉父攤子上有東西送,大家挑起東西來毫不手軟。 不到一會,就賣出去了一匹正紅色的細麻布,其他鮮豔好看的布料也賣出去了不少。 葉父聽買東西的婦人說,村裡最近有不少人家在相看。 胭脂水粉和頭繩髮帶這些打扮用的東西還挺受歡迎的,沒一會也賣出去了好幾件。 葉父想起方家村好像有幾個婦人繡技不錯,經常拿繡品到鎮上的繡坊,打算收一些繡品回去。 攤子上圍了十幾個婦人,你一句我一句的非常嘈雜,葉父只好站在驢車的車轅上扯著嗓子喊道: “各位嬸子,我這邊還收繡品,不管是繡帕、荷包還是繡圖,只要做得好我都收,價格和鎮上的繡坊一樣。” 聽到葉父還收繡品,有兩位嬸子趕緊回去通知村裡的其他人。 方家村的人大多也都知道葉父現在北街擺攤,又紛紛問起葉父還收不收其他的東西。 葉父樂呵呵地回答道:“家裡要是有其他好東西,大家也可以拿過來,合適的我就收。” 過了沒多久,攤子上來了幾位要賣繡品的婦人。 葉父把所有繡品都看了一遍,有些失望。 這些婦人帶過來的大多都是繡帕和荷包,只有一位葉父並不認識的年輕婦人帶了一幅小繡圖過來。 小繡圖其實做得還不錯,繡技和王朵朵、楊杏花她們差不多,但繡品所用的繡布和針線都比較一般,估計賣不上價。 那幅小繡圖,葉父花了1兩8錢收了。另外葉父又收了6張尋常的手帕和4個荷包。 從在場其他婦人的口中葉父得知,這位年輕的婦人是村長孫子的兒媳婦。 葉父見村長的孫媳婦繡技還不錯,好心建議道: “方娘子,下回可以用好一些的布料和針線,這樣繡圖的價格可以賣得高一些。” 方娘子倒是想做好一些的繡品,可是她平日裡還要幹活,手上多少有一些繭子,根本碰不了那些嬌氣的絲綢,只能用尋常布料和針線。 方娘子沒有回葉父的話,反而問道:“葉貨郎,我手上還有一幅繡了一半的小繡圖,你下次大概什麼時候過來賣貨呢?” “我就住在隔壁的桃花村,你下次有做好的繡圖可以拿過來家裡,我娘子每天都會在家的。” 除了繡品,村裡不少人都帶了東西過來。 不過帶過來的大多都是家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