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新帝蕭淵明(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天後,陳蒨用車載著韓子高回到京口,剛下車,就跪接京城來的聖旨,皇帝蕭淵明宣召信武將軍陳蒨進京述職。
未到年末,現在不是正常述職的時候,莫非朝堂上有什麼動作,陳蒨憂心忡忡,陳霸先囑咐他見機行事。
建康臺城式乾殿內。
一位年約五十多歲、身穿絳紗袍、頭戴通天冠的老者端坐於御座之上,他就是登基不久的新帝蕭淵明。
御座之下,坐著三個身穿絳色公服的官員,分別是尚書左僕射湛海珍,左衛將軍、衛尉卿胡貴孫,齊國侍中裴英起。
裴英起是奉齊國皇帝高洋之命,護送蕭淵明到建康繼承帝位,因蕭淵明再三挽留,暫時還未回國。
湛海珍原是梁國的東徐州刺史,侯景亂梁時,他投降了東魏。
胡貴孫是蕭淵明北征東魏時的部下驍將,當時任北兗州刺史,寒山慘敗,同蕭淵明一起被俘。
蕭淵明在齊國皇帝高洋的支援下回梁國即位,為了給蕭淵明壯勢,高洋特詔蕭淵明舊部和梁國降臣一道隨蕭淵明回國,臨別之際,蕭淵明感激涕零地向齊帝三拜九叩,指天發誓孝忠齊國,從今往後,梁國上到君王,下到百姓,都是齊國的臣民,梁國會事事聽命齊國,做好藩國的職責。
“剛才朝堂上,諸卿都聽了陳蒨的述職,你們以為如何?”蕭淵明問。
湛海珍起身道:“陛下,據臣瞭解,陳蒨述職沒有不實之處,確是盡職盡責。廣陵一戰,數他軍功第一。無論在吳興,還是在京口,他的政績有口皆碑。此人既是將才,也是能臣,是我大梁的棟樑。”
“是啊,朕十分欣賞子華,想調他到朕身邊來,可是大司馬,卻要調他去交州,這可如何是好?”蕭淵明道。[交州,今越南中北部。]
“臣以為,陛下能夠順利登基,是大司馬力排眾議的結果,陛下是否忘了,當初陳霸先可是反對您繼承帝位,您認為他的侄子陳蒨能真心輔佐您嗎?大司馬調陳蒨去交州,正是因為司空在京口的兵力太盛,已經威脅到京城,大司馬此舉是想削其臂膀,以防司空坐大,陛下應準大司馬之請。”裴英起直起身子道。
湛海珍搖頭:“侍中此言不妥,雖然大司馬迎立陛下,但事實上,他並沒有把陛下當國君,陛下名義上是梁國至尊,其實與傀儡無異,朝堂權柄都在大司馬手裡,梁國百姓只知道大司馬,哪裡知道有陛下。陛下現在能坐在這御床上,正是因為王僧辯還懾於有陳霸先,才不敢作非份之想。如若削弱了司空的勢力,那大司馬又有誰能制衡,若有一天,他要改天換地,只怕大齊皇帝陛下也沒有辦法吧!到時,誰來救主上呢?”
蕭淵明嘆氣:“唉——,朕還不如侍奉大齊皇帝呢,至少,在大齊不用擔驚受怕,現在坐在這御座上,朕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老是做噩夢。”
裴英起道:“陛下不要祁人憂天,若是大司馬敢起二心,齊國絕對不會坐視不理。當下為患的不是大司馬,而是陳霸先,必須早日翦除其羽翼,以免將來尾大不掉,請陛下準大司馬之請。”
“你們說的,我聽不懂。”胡貴孫大聲道:“陳霸先怎麼樣,我不知道,反正我看那王僧辯不順眼,他整天在朝堂上指手畫腳,什麼都他說了算,陛下壓根就沒說話的機會,還有他的那幫部下,一個個囂張得很,尤其是他的女婿杜龕,把從宮裡搶的東西堂而皇之地放在自家廳堂裡,簡直目無王法。倒是那陳蒨跟陛下說話時規規矩矩,沒有半點不臣的樣子,跟我們說話也是恭恭敬敬,我想陳霸先不會差到哪裡去。”
裴英起正要說話,湛海珍搶先道:“陛下,雖說當初陳霸先反對您做梁帝,但您繼位之日,他即送來賀表,說明他已經接受您是梁帝的事實。自您登基以來,司空恪盡職守,表章言辭恭順,不失人臣之禮,倒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