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立帝之爭(第1/2頁)
章節報錯
蕭繹死了,一時之間,梁國又成了無主之國,亂哄哄地群龍無首。
國不可一日無君,承聖三年十二月,太尉王僧辯和司空陳霸先兩人經反覆商議後決定,迎晉安王蕭方智至建康,以太宰承製。[蕭方智,梁元帝蕭繹第九子,年方十三歲,時任江州刺史]
承聖四年二月,晉安王蕭方智從尋陽至建康,進入朝堂居住,登上樑王的位置。他任命太尉王僧辯為中書監、錄尚書、驃騎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 [承聖四年,公元555年。]
中書監掌管詔告、決策,錄尚書掌管執行詔告,都督中外諸軍事掌管國家軍事指揮權,都是實實在在的授官,梁國朝堂完全把持在王僧辯的手中,蕭方智名為梁王,實是傀儡。
而陳霸先雖為三公之一的司空,但三公自魏晉以來只是好聽的虛銜,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力。
陳霸先常年鎮守京口,抵禦外敵。而王僧辯掌握著梁國中心地帶:揚州、東揚州、三吳之地。麾下有吳郡太守王僧智、豫章太守王僧愔、東揚州刺史張彪、震州刺史杜龕、江州刺史侯瑱、秦州刺史徐嗣徽、南豫州刺史任約、義興太守韋載、廣州刺史王琳等。[震州,公元555年吳興郡更名為震州。]
京口之北是虎視眈眈的齊國,東南西三面是王僧辯的親信將領統轄。
現在的梁國其實就是王家的天下。但王僧辯凡遇大事決策,還是與陳霸先商量決定,因為陳霸先統轄地域雖小,但麾下有十萬部眾,王僧辯不能不忌憚。
本來只等著梁王稱帝即位,孰料北邊的齊國插手梁國內政,齊國皇帝高洋要立貞陽侯蕭淵明為梁國的新主,並派上黨王高渙帶兵準備把送他回江左。[蕭淵明,蕭懿(蕭衍長兄)之子,梁武帝蕭衍之侄,在侯景背叛東魏投降梁國之時,蕭淵明擔任豫州刺史,皇帝蕭衍命蕭淵明與侯景一同北伐攻打東魏,結果寒山之戰,蕭淵明兵敗被俘。]
齊國在送貞陽侯渡江前,先派殿中尚書邢子才去建康,給王僧辯送去一封信。信中寫道:“你們立的嗣位君主(蕭方智)年齡幼小,不能承擔治國的重任。貞陽侯(蕭淵明)是梁武帝的侄子,長沙王蕭懿的後代,就他的年齡威望而言,可以保障金陵不失,所以我把他立為梁朝的新主,送回你們南方即位稱帝。”
貞陽侯蕭淵明也寫信給王僧辯要求他前來迎接,王僧辯和陳霸先商量後,覺得此事不可,於是回信給蕭淵明道:“當今嗣主(蕭方智)的血統來自皇帝,又受命於祖先。他是合法的嗣主。您如果能到朝廷來當官,一起匡扶王室,那麼伊尹、呂望的使命,大夥都會說應該歸於您了。如果您回朝廷來是想當主上,那麼我不能聽從這樣的命令。”這算是拒絕了齊國立蕭淵明為帝的要求。[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摯,尹為官名(相當於宰相)。《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是我國第一個帝王之師。呂望是商周之際軍事家,又名尚。姜姓,呂氏,字子牙,齊國始祖,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就是《封神演義》裡的姜子牙,他是周滅商的重要籌謀者。周文王採納呂望謀略,奠定了滅商基礎。周武王即位後,尊呂望為師尚父。]
齊國當然不會就此罷手,三月,齊國出兵護送貞陽侯蕭淵明到了東關[東關,今安徽巢湖]。王僧辯命手下大將、散騎常侍裴之橫帶兵阻攔,誰料裴之橫不敵,齊軍攻克東關,裴之橫戰死,兵士大部分被俘。王僧辯聞訊大驚失色,慌忙率軍出城屯駐於姑孰[姑孰,今安徽當塗],左思右想之下,覺得還是不要與齊國為敵,不顧陳霸先的反對,準備接受蕭淵明。
承聖四年五月,王僧辯派使者向貞陽侯蕭淵明上表,確定君臣之禮,並與齊國結盟,願做齊國的屬國。二十一日,王僧辯派龍船,備法駕去迎接蕭淵明,蕭淵明和齊國上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