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9箇中隊的護航戰鬥機,頂替了第1支援艦隊的第2支援艦隊將出動10箇中隊的護航戰鬥機。護航戰鬥機的總數達到了24箇中隊,可以保證為每支轟炸機群提供一箇中隊的護航戰鬥機。另外,第二特混艦隊還將出動30架“偵察鷹”負責引導24個轟炸機群,因為在轟炸紐約的行動中,曾經因為引導的偵察機被擊落而導致轟炸機群沒有能夠到達正確的轟炸區域上空,這次郝東覺特別多安排了6架偵察機,以備不時之需。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30日上午,轟炸機群陸續起飛。羅雲衝仍然選擇了晝間轟炸,主要是當時他還沒有獲得夜間護航戰鬥機,如果有護航戰鬥機,晝間轟炸的損失要比沒有護航戰鬥機的夜間轟炸低得多。

羅雲衝已經多次催促陸軍司令部,儘快將夜間護航戰鬥機送過來。按照以往轟炸的經驗,在有護航戰鬥機的情況下,夜間轟炸的損失率絕對是最低的。另外,在夜間轟炸時,轟炸機還可以低空投彈,提高命中率,也就提高了轟炸效率,可以出動更少的轟炸機,使用更少的彈藥達到更好的效果。

問題本身不在陸軍司令部,安排給羅雲衝的第一批夜間戰鬥機已經起運了,而船隊的速度是快不起來的,從帝國本土到聖地亞哥,怎麼都得花上一個月的時間。而貨輪是在二月初出發的,大概要三月上旬,或者中旬才能到達。然後還得花上時間將飛機組裝起來,進行測試,讓夜間戰鬥機飛行員適應一下戰場上的情況,怎麼說,也要到四月份的時候,羅雲衝才能夠獲得足夠數量的夜間護航戰鬥機,也才能轉為夜間轟炸。

實際上此時戰損率方面的壓力已經降低了很多。在四次對紐約的大規模集中轟炸之後,轟炸機的損失率已經降低到了1。5%以下,特別是在第四次轟炸中,損失率才0。7%,創了戰略轟炸以來的新低。

護航戰鬥機的作用已經完全表現了出來,特別是艦載護航戰鬥機的效率要比岸基護航戰鬥機高得多,主要的原因就是艦載航空兵的戰鬥機飛行員的素質要高得多。當時,參加護航作戰的是第二特混艦隊的航空兵,為首的就是江文翰這批“老鳥”。在第二特混艦隊全部換裝戰鬥機之後,安士樂等一批其他特混艦隊的飛行員也申請轉調了過來。當時集中在第二特混艦隊的500多名戰鬥機飛行員中,有352名空戰王牌,其中有184名戰績超過20個的超級王牌,戰績在50個以上的有38人,而帝國海軍航空兵排名前十的空戰王牌中,有6個人在第二特混艦隊!

可以說,第二特混艦隊當時集中了帝國海軍航空兵戰鬥機部隊的大部分精英,搞到最後,因為申請轉調第二特混艦隊的飛行員太多了,除了江文翰,安士樂,王志華這幾個力爭頭號空戰王牌的飛行員之外,郝東覺不得不安排其他的飛行員兩人共用一架戰鬥機。戰後,在這批戰鬥機飛行員中,有三分之一轉投空軍,誕生了54名將軍,其中江文翰在退役的時候已經是空軍上將了,而安士樂在退役的時候也是海軍航空兵上將。

與以往一樣,在轟炸機群出發之後,羅雲衝就等待著訊息,只是這次他並不是很焦慮。如果24箇中隊的800多架戰鬥機仍然無法掩護轟炸機群的話,那他就不可能繼續降低損失率。而且前面的四次轟炸已經證明了護航戰鬥機的有效性。對羅雲衝來說,現在他應該關心的是轟炸取得的效果。準確的說,不是一次轟炸取得的效果,而是數次轟炸最後所取得的效果。

在1日的轟炸中,大部分機群都發回了紅色訊號,只是後來確定,有些機群的領航長機沒有做出準確的判斷,大概是因為燃燒彈遮擋住了視線,讓飛行員無法看清楚地面上的情況,也就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不過,轟炸行動仍然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只有18架轟炸機被擊落,損失率低於1%。

三天後,4日轟炸機群再次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