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要求並不高,防護也是適當就行。當然,法國海軍最大的對手不是德國人,因為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區不是在大西洋上,而是在地中海,所以法國海軍的主要對手是波斯帝國海軍。這也是法國海軍針對性發展策略的基礎。

相對而言,波斯帝國比德國更不如。雖然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後,波斯帝國利用出售石油的所得獲得了大筆資金,並且從唐帝國購買了好幾艘戰列艦,但問題是,波斯帝國本身並沒有配套的造船能力,而且其官兵的素質低得嚇人。相反,德國海軍卻一直在堅持獨力建造戰艦,而不是透過購買來增強海軍的實力。因此,法國選擇的對手比英國海軍還要差,加上法國本身並無多少海上壓力,因此法國海軍自然就遠比不上英國海軍了。

在等待艦隊到達的期間,談仁皓與常薦新花了很多的時間去了解英國與法國海軍的戰艦。這是兩個全新的對手,是他們之前一直不很重視的對手。而要想擊敗對手,那就得首先了解對手,瞭解對手的戰艦效能,這算是最基本的功課吧。

英國海軍在戰後建造了好幾級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可在戰爭接觸之後,海軍軍備條約限制了各個海軍列強,特別是對戰列艦排水量的限制,最終導致幾乎所有的列強在這一時期內沒有建造新的戰列艦,甚至退役了大批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前建造的老舊戰列艦,以縮減戰列艦的總噸位。英國海軍也是如此,在這一時期,英國海軍的主要工作是對一戰期間建造的幾種戰列艦進行大範圍改進,以提高效能。可如同其他的所有列強一樣,英國海軍也很清楚,海軍軍備條約遲早有一天會失去效力,而在此之後,就得抓緊時間建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戰艦,因此英國海軍在海軍軍備條約實效之前好幾年就開始了新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得益於技術的飛速進步,在20年的條約期過去之後,各個國家建造的新戰列艦在效能上都比以往的任何一種戰列艦有了質的提高。

英國海軍建造的第一種新式戰列艦就是“英王喬治五世”級。這是第二種以“英王喬治五世”命名的戰列艦(上一種是在第一次全球大戰末期建造的戰列艦)。

該級戰列艦是在條約還沒有失效的時候設計的,因此帶有明顯的“條約痕跡”,一般被劃為“條約型戰艦”。在18年開始建造,同級五艘,分別為:“英王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該級戰列艦最大的詬病就是其14英寸(大約356毫米)的主炮口徑是同期戰艦中最小的,而且只有十門(最初設計是十二門),火力明顯弱於當時其他幾個列強的戰列艦。而其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優秀的水平裝甲設計,以及新式防魚雷設計,還有就是,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在建造時就明確要安裝雷達的戰列艦。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效能在德國海軍面前是足夠了(實際上,比“俾斯麥”級好了不多少,很多方面還不如),可是比唐帝國,美國,甚至口木的新式戰列艦都差多了。因此,隨後英國就提出了在“英王喬治五世”級的基礎上發展更好的戰列艦的要求。這就是“獅”級。

“獅”級的排水量比“英王喬治五世”級增加了不少,最大的變化就是換裝了三座三聯裝16英寸(大約406毫米)主炮,這與當時美國的戰列艦設計是比較接近的。可該艦的最大問題是,內部空間狹小,升級的餘地非常有限,而且其效能比“英王喬治五世”級並無根本性提高。在大戰爆發的時候,英國曾經一度想取消“獅”級的建造工作,可後來隨著俄國參戰,英國的壓力減輕了很多,“事”級的建造工作得到了恢復。該級艦同級四艘,分別是:“獅”號,“勇敢者”號,“征服者”號,“暴怒者”號。最後一艘在25年中期才服役。

實際上,這兩種戰列艦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嚴重缺乏防空能力,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