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球戰爭結束後,英國曾計劃建造n3級戰列艦,可隨著《海軍軍備條約》出現,英國人不得不放棄了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根據條約中達成的妥協協議,美國與口木可以繼續建造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唐帝國與英國則可以在條約規定的總噸位範圍內建造主炮口徑不超過16英寸的新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新戰列艦的限制。當時,唐帝國沒有急著上更大的戰列艦,而是先建造了只安裝了口徑為360毫米的主炮的“尊嚴”級戰列艦,而英國海軍建造的相對應的就是“納爾遜”級,英國海軍第一種使用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

正因為帶有嚴重的試驗性質,因此“納爾遜”級的效能並不怎麼樣,其速度還不如“伊麗莎白女王”級,這一點被證明是設計上的最大錯誤,因此兩艘該級戰列艦在二戰期間很少參加作戰行動,甚至沒有被派遣到地中海去。另外將三座主炮炮塔全部設計在艦首方向上也有著明顯的缺陷,就連其標誌性的16英寸口徑的主炮的效能也無法讓英國人滿意。

當時,“納爾遜”最大的特點就是將三座三聯裝16英寸口徑主炮全部設定在了艦首方向上,這主要是因為受到了35000噸排水量的限制,設計師不得不盡量把戰艦上最關鍵的部位,即主炮彈藥艙與輪機艙集中部署,這樣就能夠儘量減少重點防護區域的面積,從而使用更少的主裝甲,節約排水量。可在實際的使用中,三聯裝炮塔,還有最初使用“高初速輕型彈”的16英寸主炮的效能都不理想,主炮威力提高相當有限,火炮身管壽命,精度甚至還不如“伊麗莎白女王”級的15英寸主炮(這也是後來“前衛”改回用15英寸主炮的主要原因),炮塔的可靠性更是受到了嚴重的置疑。

也正因為有這麼多的問題,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一直留在了英國本土艦隊,除了參加過幾次圍剿德國戰艦的行動之外,在大戰的這幾年裡,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表現。因為其速度慢,薩摩維爾甚至沒有選擇其作為艦隊旗艦!也許,唯一值得驕傲的就是,“納爾遜”號是以唯一一位在海戰中擊敗過唐帝國海軍的英國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而命名的吧。

顯然,此時的英國本土艦隊並不是一支能夠讓薩摩維爾有足夠信心的艦隊,表面上,八艘戰列艦的陣容相當強大,而且這八艘戰列艦都先後進行過改進,有著輝煌的戰鬥經歷,可實際上,比起此時常薦新指揮的五艘“新省會”而言,薩摩維爾手裡的資本就要差得多了,真的幹上的話,恐怕就算再多幾艘戰列艦,薩摩維爾也不一定能夠佔到上風。

最讓薩摩維爾擔心的還是這八艘戰列艦的速度。其中最快的只有25節,最慢的21節。在上次大戰中,這個速度已經不算慢了,而且在炮戰中,要保證較高的命中率,戰艦的速度都要控制在18節以下,有的時候甚至最好讓戰艦以12節的速度航行。可是,如果沒有足夠快的速度,就無法搶佔有利的位置,更不可能擺脫敵人。

美國“同行”給薩摩維爾送來了不少的情報,其中很多是連美國政府都沒有在國內公開過的戰報。太平洋戰場上的數次戰列艦之間的決戰已經證明了一點,那就是速度已經成為了與火力,防護能力同樣重要的效能之一。在唐帝國海軍第三特混艦隊與美國海軍“z艦隊”之間的那場海戰中,速度就是最關鍵的因素,正因為唐帝國艦隊擁有了速度上的優勢,最終才以劣勢兵力擊敗了“z艦隊”。隨後,在“珊瑚海大海戰”中,金凱德也正是因為幾艘戰列艦的速度不一樣,結果在交戰中被對手各個擊破,甚至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從始至終都沒有能夠獲得一點機會。

同樣的,薩摩維爾也知道,這次殺來的正是當初參加“珊瑚海大海戰”的唐帝國海軍中將常薦新。相對而言,薩摩維爾對談仁皓這個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