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進入了尖子飛行部隊之後,吳林糠才知道,這支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去飛行即將裝備陸航戰略轟炸機部隊的新式轟炸機,透過他們的飛行來總結新飛機的效能,並且將經驗傳授給其他的飛行員,好讓新式轟炸機儘快形成戰鬥力。除了這個主要任務之外,當時的尖子飛行員部隊還是陸航唯一可以執行高難度轟炸任務的部隊之一,而且,成立尖子飛行員部隊的最初目的就是要陸航儘快組建一支可以用來執行特殊行動的部隊。這一切的起因實際上正是帝國海陸兩軍共同支援的“盤古計劃”。
“盤古計劃”的最終目的是要製造出原子彈,可原子彈僅僅只是一種威力巨大的炸彈,而任何炸彈都需要運載工具,沒有合適的運載工具,炸彈就只會威脅到自己人,而不可能打擊敵人。當時,負責與“盤古計劃”有很大關係的“神弓計劃”(該計劃的名字來源於后羿射日所用的神弓,而該計劃的主要目的就是尋找一種運載與投送原子彈的合適的手段)就曾經提出過三種投射原子彈的辦法。
這三種辦法分別是用轟炸機運載投送,利用從德國獲得的火箭技術,製造一種可以投送原子彈的火箭,以及利用超射程的巨型火炮來投擲原子彈。相對而言,最後一種辦法是最不可行的,當時沒有任何辦法解決火炮發射時的巨大過載,也沒有相關方面的研究基礎。第二種辦法也不大可行,畢竟帝國研製火箭的基礎相對薄弱,如果利用德國的技術,又要受制於人,最主要的是還得投入不少的研製經費,以及不少的時間。最可行的自然是利用帝國的強項,即製造出一種能夠運送原子彈的轟炸機,來完成投擲原子彈的任務。
當時,取代“狼鳩”的“鵬”式轟炸機的研製進度已經非常快了,而且肯定能在27年底服役。這種新式轟炸機的最大載彈量超過了10噸,而且在運載3噸彈藥的時候,最大航程達到了9000公里,其最大飛行高度超過了10000米(這幾乎比當時大部分的戰鬥機都要飛得高),也正因為該轟炸機採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所以其研製時間接近五年之久,這在戰爭期間已經是相當長的了。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略轟炸機,其效能普遍超越了美國陸航在25年底開始測試的b…29轟炸機。可問題是,當時“盤古計劃”的進度相當緩慢,而且最關鍵的原子彈小型化工作進展很不順利。在27年中,原子彈的模型實際上已經完成,甚至有基礎製造出第一枚試驗型原子彈,可是這種試驗型號的原子彈重達50多噸,在地面運送都相當麻煩,也沒有哪一種轟炸機可以運載這麼重的炸彈。也就是說,如果原子彈的小型化工作無法達標的話,那麼帝國還得為原子彈專門開發一種新式轟炸機。
新式轟炸機的研製工作在27年初就已經立項,負責研製的是為陸軍航空兵供貨的西安飛機制造廠。當時,西飛大量借鑑了由哈飛,沈飛與南飛共同研製的“鵬”式轟炸機的設計特點,透過適當放大,設計出了一種安裝有六臺活塞式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超過了90噸,能夠運載最多18噸炸彈的“超級”轟炸機。這種轟炸機當時被暫時命名為“鳳凰”,也有人稱其為“火鳥”。可是直到28年初,其設計工作都沒有完成,仍然在不斷的修改,製造樣機的事情根本就沒有提上日程安排。
可以說,除非帝國真有魄力為原子彈製造出獨一無二的載機的話,就只能提高原子彈小型化的程度,以滿足“鵬”式轟炸機的搭載能力,最終由“鵬”式轟炸機來攜帶這種特殊的炸彈。在27年下半年的時候,“盤古計劃”的負責人也首次明確了這個目標,即不惜一切代價讓原子彈做得更小一點,為此,甚至不惜推辭了原子彈的試爆時間,好讓研究人員有更多的時間來積累原子彈小型化的技術。而其最終目的就是將原子彈的重量控制在5噸到8噸之間,尺寸縮小到可以由不經過全面改進的“鵬”式轟炸機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