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消滅一個人的肉體是容易的,但是要消滅一個人的仇恨卻是很難的。孫策嚴厲地喝退張牙舞爪的部下,讓太史慈坐下,說:“劉繇大人過去責備我為袁術攻戰,這實在是冤枉我了!”孫策坐在太史慈面前,與他推心置腹地談了起來。
孫策十七歲那年,父親孫堅在征討劉表的戰鬥中犧牲,他的部隊隨之也被袁術奪走。為了從袁術手裡討回父親的兵權,孫策不得不對袁術曲意逢迎,為他攻打劉繇,這樣,他才擁有了一千多人馬。
孫策悵惘地對太史慈說:“迫於時勢,我當時不得不那樣做。但是以後袁術不遵臣節,欲作僭越之事,我勸諫他也不聽。大丈夫以義相交,如果對方違背了大節,就不得不與他劃清界限,你看我現在不就是接受了朝廷詔命,討伐袁術嗎?”
太史慈看著孫策,想:叱吒風雲的江東小霸王,原來心裡也有委屈呢!他想起了自己在東萊郡府和劉繇手下時所受的種種委屈。聽了孫策的一番言語,他的敵意漸漸消解,一種相知的溫暖,在心間慢慢升起。他不禁釋然:江東小霸王,本來就不該是苟且之徒。
孫策帶著無比的遺憾說:“劉繇大人一直不能理解我,我恨自己在他活著的時候,沒能及時與他論辯這件事情。”
看到太史慈的目光忽然變得柔軟了,孫策又接著說:“懇請子義賜教,下一步我該如何做,才能更快地掃平江東?”
太史慈專門投奔劉繇,劉繇對他幾乎棄之不用;太史慈成了孫策的俘虜,孫策卻向他諮詢軍事大計。
此時的太史慈還是猶豫了,他躊躇著說:“我是敗軍之將,不配與你談論軍事。”
太史慈這樣說的時候,似乎有兩把刀在他的心上攪著。第一把刀:孫策下一步,肯定是要對劉繇舊部進行清剿,太史慈為戰友感到痛苦;第二把刀:他絕對不會為孫策出戰去攻擊昔日的戰友,這樣就會有負孫策知遇之恩了。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從小母親就這樣教導他。東萊郡守徵辟了他,他為之毀了州章,最終亡命遼東,他從不後悔;孔融殷勤照顧母親,他冒死突圍,請來劉備援救孔融;劉繇雖然沒有重用他,但是總算是收留了他,他對劉繇也是跟隨到底——但是現在,孫策的知遇之恩,他卻無法回報。
突然,驚人的一幕發生了:撲通一下,孫策跪在了太史慈面前。孫策之所以是江東小霸王,就是因為他輕易不在別人面前服軟,但是現在,他卻跪在了太史慈面前。孫策說:“劉繇的兒子淪落在豫章,不知道華歆待他怎樣。劉繇的舊部,願意依附華歆嗎?你與劉繇同郡,又是他的部下,你能前往豫章探望一下劉繇的兒子,並把我的歡迎之意傳達給劉繇舊部嗎?他們如果願意,那就跟著你來;如果不願意,那就安慰他們。同時,你還要考察一下華歆在豫章管理得如何,看看廬陵、豫章的百姓是不是親近依附他。”
劉繇死後,華歆成了豫章實際上的統治者。太史慈被俘後,劉繇舊部又投奔了豫章。孫策給了太史慈足夠的尊重,不是要他討伐而是要他招撫昔日戰友。望著孫策滿是誠意的面龐,太史慈很慶幸能敗在這個年輕霸主手裡。
太史慈說:“我有不赦之罪,將軍度量如海,如此誠懇待我。古人報主以死,期於盡節,死而後已。揚州舊部剛剛戰敗,軍心動搖,如果讓他們解散了,就很難再集合起來了,我現在就得去招撫他們,但是恐怕你不答應。”
太史慈此言一出,周圍東吳的人無不一臉驚疑。這人剛剛還是戰俘,現在卻要求回到自己的部隊中去,想得可真美啊。
孫策卻毫不猶豫地說:“那你要帶多少兵去?”
東吳的人驚呆了。不但要放太史慈回去,還要他帶兵走?這不是扔過一隻雞來,然後放虎歸山嗎?
太史慈心中一熱,說:“現在休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