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肩王楊林正率領大隊人馬,趕往臥虎山,增援三太保李萬等人的伏擊。誰知半路上卻遇到慘敗而回的李萬等人。

楊林見自己五萬大軍頃刻之間灰飛煙滅,不禁又氣又惱。曾幾何時?自己手下名將如雲,就算當初自己初次領兵打仗,那也是有伍建章、張須陀,史萬歲、來護兒相助,哪一個不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柱國大將,到後來更是韓擒虎、賀洛弼,定延平、新永豐,高穎總管軍務,長孫晟運籌帷幄,自己只管掌控戰局,或攻城略地,或迎敵據守,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可如今自己竟到了孤家寡人,無人可用的地步?一個自己看中倚仗的秦瓊秦叔寶,也竟然寧願去瓦崗落草,也不願意跟隨自己為國效力?宇文成都勇冠三軍,打遍天下無敵手,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偏偏他是奸賊宇文化及的兒子,難堪大用,若是生死之戰,萬一宇文化及從中作梗,大隋豈不危矣?難道大隋朝竟到了如此不堪的境地?

並肩王楊林思前想後,不禁鬱悶塞胸,心中悲涼。但是大戰就在眼前,想這些又有何用?最後,楊林牙一咬,心一橫,吩咐手下將士,“三軍將士,加快行軍速度,一定要在清河北追上瓦崗軍,絕不能讓他們輕易渡河,返回瓦崗山。”

楊林率領人馬,全速追擊撤退的瓦崗軍,再次進入臥虎山之後,剛追了三十來里路,忽然在正前方,瓦崗軍旌旗招展,列開陣勢,正嚴陣以待。

楊林大喝一聲,“列陣”,三軍將士立刻聞令而動,布好陣勢,逼向瓦崗軍。

兩軍交戰,如何派兵佈陣,主帥如何調兵遣將衝鋒廝殺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

據說在商周以前,屬於蠻荒時代,那時的戰爭,類似於打群架。部落和部落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糧食,一哄而上,除了少數部落首領手裡有青銅兵器外,其他都是手裡拿著棍棒、獸骨和石頭,一哄而上,往死裡幹。雙方各持武器,激烈的廝殺惡鬥,非常血腥。

到商的中後期,特別是到武王伐紂時,逐步開始進步,開始向比較正規的戰爭轉變。周王朝一統天下,更是講究禮儀,以仁治天下,以禮教化眾生。那時發生戰爭,都是約好時間地點,雙方擺開陣勢,都準備好了,敲鼓開打。一方敗退,另一方也不追擊,將對方將士打倒在地,或者打傷,就不再下毒手置對方於死地,那時的戰爭,傷亡人數,並不大。

春秋初期,青銅冶煉技術日臻成熟,戰車也開始大量湧現。駕馭戰車,在戰車上廝殺的將士,也都是訓練有素,只有跟隨戰車征戰計程車卒,是從百姓中招募的勇士,弓箭、戈矛等制式兵器也成了軍中裝備。

那時的戰爭,對於排兵佈陣,戰略戰術運用,都還比較少。最早的戰術可能就是《東周列國志》裡的《曹劌論戰》了,曹劌的長勺之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再後來,隨著一個偉大的軍事家的誕生,一切戰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人就是享譽世界的孫武。首先,孫武提出了“兵者,詭道也。”兩國交戰,在戰場上遭遇,不必講什麼禮儀,只要取勝,均無不可。謀略當道,不必拘泥於雙方結陣,堂堂正正對戰,什麼偷襲戰、斷糧戰、火攻戰、水淹戰等等,凡是能想得到,能利用的上,能打贏的戰術就用上,取勝才是唯一的目的。

於是各國開始講究戰術,講究陣法。孫臏,吳起,白起,李牧等等一大批的戰神名將,開始把戰爭藝術演繹的酣暢淋漓,表現的妙到毫顛。

楊林此番與徐世積率領的瓦崗軍,再次狹路相逢。楊林一心發起正面進攻,於是擺出了《孫子兵法》中的錐形陣,三軍呈“品”字形列陣,此陣善於中路強突,直取對方中路指揮核心。

錐形陣必須前鋒尖銳迅速,兩翼堅強有力,可以透過精銳的前鋒在狹窄的正面攻擊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