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玉璽之謎,引風波再起!(第1/2頁)
章節報錯
傳國玉璽,又稱作傳國璽,是作為坐擁天下,一國之君的皇帝的印璽。關於玉璽的傳說有很多版本。據傳傳國玉璽是為藍田玉所製成,但是也有傳言,是和氏璧所製成。 和氏璧的來歷,更是傳說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版本,也是公認度最高的。最早見於《韓非子——和氏》書中有所記載。 據書中所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琢玉高手名叫卞和,在荊山發現了一塊璞玉,卞和認為是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於是去見楚厲王獻寶。誰知楚厲王派人品玉驗證,卻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楚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腳。 厲王殯天,武王即位,卞和便捧著璞玉,再次見楚武王獻玉,誰知鑑定之後,還是被誤認作是石頭。楚武王盛怒之下,砍去了卞和的右腳。 楚武王殯天,楚文王即位,卞和知道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驚動了很多人,楚文王知道後,派人詢問詳情,卞和哭著說,“我哭的不是被斬去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 於是楚文王命人將這塊璞玉剖開,結果裡面真是一塊稀世少有的寶玉,楚文王感念卞和赤誠之情,將這塊玉命名為和氏璧。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這塊和氏璧,秦昭王得知訊息後,便許諾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這稀世珍寶。為此還引出了名相藺相如出使西秦,不辱使命,完璧歸趙的典故。 後來這塊和氏璧,還是落入秦國。秦始皇統一六國,一統天下,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製作了一塊印璽。其印璽方圓四寸,上鈕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朝滅亡,漢室中興,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了高祖劉邦。後來,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玉璽藏於長樂宮王太后處,王莽到長樂宮太后處來搶玉璽,性格剛烈的太后,憤怒的舉起玉璽砸向王莽,王莽趕緊躲閃,玉璽摔落在地,破損了一角,王莽用黃金做了補充,有了瑕疵。 後漢獻帝時期,董卓亂政,袁紹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結果功敗垂成。江東孫堅率軍攻下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 孫堅被劉表打敗,孫策轉投袁術,多年來臥薪嚐膽,以圖東山再起,就將玉璽獻給袁術,換得人馬,後來打下了江東,成為一方霸主。 再至後來,傳國玉璽成為晉朝皇帝的印璽。晉朝分裂,又落入北魏,直至北周宇文皇室。 楊堅代周立隋,登基稱帝,雖然一統天下,卻唯獨沒有這“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傳國玉璽,這可一直是楊堅的一大心病,雖然坐擁天下,沒有這傳國玉璽,總感覺名不正言不順。 此番宇文化及帶著兒子,還有晉王楊廣手下的侍衛高手,趕往淮安府丹陽鎮的紫燕山莊,去起獲傳國玉璽,本以為喬裝打扮,行蹤嚴密,小心謹慎,但是世上就沒有不透風的牆。早有太子楊勇的人,探聽到了訊息,稟告了太子。 實際上,太子楊勇也得知了楊林五臺山剿滅燕刀門,活捉宇文化及,以及傳國玉璽的訊息,也正在費盡心思,想要得到傳國玉璽。晉王楊廣牢房中密會宇文化及,太子都得到了密報。既然晉王先下手為強,太子也暗中調配人手,密切暗中監視著一切,想要瞅準機會,將傳國玉璽納入自己囊中。 靠山王楊林,在五臺山下的客棧之中,小白猿侯君集夜探悟真觀,將燕慶和宇文化及談論的話,告知了楊林,尤其是聽到侯君集所說的,宇文化及手中握有傳國玉璽,當時就十分震驚,事後自然一直將這事放在心上。 後來奪回悟真觀,活捉宇文化及。當夜在悟真觀,楊林就曾夜審宇文化及,逼迫宇文化及交出傳國玉璽。無奈宇文化及當時冥頑不靈,誓死不從。楊林一時沒有好的辦法,再說事關重大,必須返回長安,稟報皇上之後,再做定奪,於是就將宇文化及押解回了長安,投入大牢,啟奏了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