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科舉(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猛年紀其實跟李躍差不多。
收拾一番,換上新衣,人也就順眼多了。
長相算不上俊朗,卻有北方漢人常有的堅毅、魁偉。
李躍賞他一座宅邸,他推辭不受,封他為梁王左長史,還是推辭,“無功不受祿,殿下一向用功必賞,有過必罰,此為治國之本也,不可輕廢,聞科舉將近,在下願一試高下。”
他這麼自信,李躍也就不說什麼了。
每日公事處理完,必尋他談論天下大事,古今趣聞。
王猛博學多才,旁徵博引,往往一針見血,讓李躍受用頗多。
不過整天與王猛待在一起,也引起了其他勢力的忌憚,暗中打探之人不少。
李躍不得不增加校事,日夜保護他的安全。
一整個冬天就這麼過去了。
開年之後,梁國上上下下又忙碌起來。
將士遊獵訓練,百姓伺候自家的土地,奴隸們修建各郡道路,月姬繼續鋪建醫舍。
向官府領生育補貼糧食的人越來越多。
李躍巡視鄴城,經常能聽見此起彼伏的嬰兒啼哭聲。
而啼哭聲也讓人心中感到踏實。
科舉的訊息去年立秋就放出去了,年底各地便有不少人趕來鄴城。
第一次科舉,其他地方的人處於觀望之中,天下大亂,道路不通,遍地賊寇,訊息傳播的也慢。
人才最多的地區無疑是江東,但江東的名士們看不上北國。
李躍看一眼科舉的名單,八百七十五人,四成是崔、劉、盧、鄭等大姓,四成是邊、鮑、臧、辛等豪強,剩下兩成才是寒門和尚武堂子弟,真正的庶族少之又少。
這年代能讀書識字的,絕不是普通人。
普通人根本就接觸不到書籍,終日勞碌,填飽肚子都難,哪有時間去讀書?
士族豪強們不反對科舉,也是這個原因。
科舉分三目,明經、明算、策論。
明經始於漢武帝時期,東漢初張玄少習《顏氏春秋》,兼通數家法,建武初,舉明經。
北國淪落胡塵四十餘載,茹毛飲血,先賢典籍自然有一定進步意義。
而這時代的儒學還未被閹割,非但不腐朽,還比較生猛。
兩漢三國,鑿通西域,上馬砍人下馬治民的都是儒生。
一代大儒盧植提兵平定黃巾之亂,諸葛武侯、司馬懿、陸遜都熟讀經典,只不過到了魏晉,風向就變了,轉為玄學,談虛論玄,務虛而不務實,沉迷享樂,奢侈糜爛,以從軍為恥。
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數學名列其中。
李躍個人認為,數學是一切科學的,魏晉時代不僅醫學有長足發展,數學上也有獨到之處。
魏晉鼎革之際,算學大家劉徽已經整理出古典數學理論體系,推崇邏輯推理。
李躍個人覺得華夏不缺形而上的東西,獨缺實事求是的精神。
加入明算,總比玄學之類的要靠譜的多。
而且數學也有很大用處,以後丈量土地,清點人口,核算度支等等,都需要有一定數學基礎的人。
當然,李躍最看重的還是策論。
等於是國家諮諏治國之道,漢代便已雛形。
題目也簡單直接,富國強軍之道。
考試分三天,第一場明經,人最多,幾乎成了士族豪強子弟的專場,第二場明算,大部分都是尚武堂子弟和少數豪強子弟,第三場策論反而少了很多,只有寥寥三十一人。
不過李躍也看出來,策論人雖少,卻都是士族豪強子弟中的精英。
連崔宏都親自下場了,鄭家也派來才俊鄭豁,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