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相聲,傳統相聲不是講究包袱要鋪墊三遍最後再抖出來麼?這唱歌也是一樣,要一層層的鋪墊,最後進行一個總的爆發,這種流程很大程度上都是相似的。甚至在表演的時候,同樣也要加入很多表演的元素,歌手也要透過演繹來表達出自己對歌曲內涵的理解,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相似的……當然了,諸位出鏡的話,我們也有出場費。雖然不高,但是也是對諸位這麼支援我們聊表一下心意。”

對於此,賈鴻漸不是太清楚東方臺這個年頭通告費的多少,所以也就沒有直接說出來小錢錢的數量。像是這個出場費,基本上是從港臺流行起來的,這也算是對演藝明星們的一點小補助。不過通告費這東西錢不多,像是呆灣上個節目,基本上通告費也就是一千兩百多新臺幣,換chéng rén民幣也就是三四百元。現在大陸有沒有這種規矩,如果有的話,要給對方多少錢,這點賈鴻漸不熟,也乾脆就不管了。

()

姜坤、朱氏茂等人微微點了點頭,他們這些人都是久經考驗的,對錶演之類的東西那都是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在,特別是朱氏茂。他這老茂那80年代的時候,跟陳沛斯都是電影廠裡面的演員。年輕帥氣的他當年都是演主角,演正面人物的。後來不過是因為宿舍樓裡面的電話機正好在陳沛斯屋子旁邊,這麼一來二去接電話也就認識了。認識了之後,兩個演員聊得很投機,也開始互相討論一些表演心得、表演理論什麼的,這才讓他們倆的表演技術蒸蒸rì上,也才讓後來有了近乎默劇的《吃餛飩》這個幾乎沒有臺詞也近乎無實物表演的經典小品!

其實要說實話,這些笑星們其實沒什麼太大的用處,找他們來只是賈鴻漸前世看過韓版《我是歌手》,裡面就找了一些笑星來而已。不過平心而論,不找這些大家都認識的笑星還能找誰呢?找東方臺裡面自己的主持人?那放到全國有人認識麼?而且年輕主持人跟笑星比起來,在鏡頭面前說話和表演都會差很多,那樣這個環節反而成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地方,還不如直接學韓版呢!反正華夏衛視現在跟笑星們打好點關係又沒什麼錯。

笑星們、歌星們在大概瞭解了一下具體的賽制之後,越來越對這個比賽有興趣了。因為按照比賽流程,基本上不太能唱自己的歌,或者說唱自己的歌也不能跟以前唱的一樣——可以改編自己的歌曲,也可以改編別人的歌曲。反正總的說來,就是要突出新意!這對歌手們來說,也是個相當有意思的事情,畢竟他們的專業就是這個,而且至少現在看來,也挺好玩兒的!

之後,賈鴻漸帶著他們這幫人去看了那個改造過後的人民大舞臺。看著長靴型的表演會場,再看著各種世界最頂級裝置的錄音棚,當時一幫人全都被震撼了!特別是在瞭解到錄音棚全都是全懸浮設計什麼的之後,那更是感覺以後亞洲的演藝中心要跑到大陸來了!畢竟現在在rì韓,那也是沒有這麼高階的錄音棚呢!

搞定了藝人們之後,接下來要弄得就是觀眾們了。賈鴻漸他們要找觀眾的數量可不少,一次要找2000位觀眾。這兩千位觀眾要分成兩批,一批是在演播廳裡面直接現場聽,還有一批是會在電視臺裡面看電視轉播,這兩千位觀眾都有投票權,同時每組都是按照五個年齡層次來分為5個年齡段,每個年齡段200人。

之所以要這麼分為兩個大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什麼呢?就是現場和轉播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要轉播的話,基本上沒有辦法完美的採集現場演出時候的音效——所謂的現場轉播,其實都是直接採集話筒那邊出來的訊號,也就是歌手嘴邊的訊號,這跟現場聽到的就不一樣了,畢竟現場還會經過音響的放大以及自然混響!

如果一個歌手唱歌的時候稍微有那麼一點點的小瑕疵,可能聽轉播的音源就聽不太出來——畢竟現在國內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