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口飯,一件衣,遂趨於衰落,是以玄學興起,但玄學主要是道家思想的復興,兼具儒家,並非是儒家的復興。

以至於嵇康曾公開聲稱“非湯武而薄周孔”,時人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

也就是儒家跟不上時代了。

楊崢的《泰興大典》看似在抬高其他學派、學術,實則也是在為儒學指明一條新路,要麼如今日的大秦一般融合其他學術,改良自身,要麼就在歷史的故紙堆裡面徹底沉淪下去,成為一具殭屍。

儒家只是華夏文明中的一葉,如今其他枝葉也茂盛起來,儒家何去何從,就看儒生們自己的選擇了。

不過儒生們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

開始積極的向外拓展。

以杜預為代表的儒士已經開始把手伸向域外。

杜預在西域、中亞極力推動儒家,改良教義,以適應當地人的胃口。

儒家在中原趨於沒落,但在西邊彷彿獲得了新生,比起薩珊、羅馬人的教派,儒家教義還算溫和包容。

水平也比他們高不少。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西方古典教派有多扭曲多反人性,動輒各種令人髮指的酷刑,禁錮人的思想。

儒家再怎麼沒落,也比他們那邊的東西稍微強些。

藉助大秦的影響力,儒家也在人心中攻城略地。

比起其他學派,儒家的進取慾望是最強烈的,進入西域和中亞之後,宛如一條巨鱷遊進了小池塘,動輒就忽悠別國君主“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就跟後世諸國盲目抄襲美麗國一樣,西域和中亞諸國對大秦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加上杜預孜孜不倦的忽悠,諸國自行腦補出大秦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儒學的緣故。

于闐、疏勒全面漢化,以儒家為國學,遵奉孔孟荀等儒家先賢,建造豪華的儒廟,自國王以始,國眾改漢姓取漢名。

總之,不加入儒家圈子,就不是華夏文明圈的一員,屬於異類。

異類自然是要受到歧視和打壓的。

與大秦的貿易要多承擔一成商稅,更不在秦軍的保護範圍之類。

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也不知哪裡蹦出來一夥兒賊人,裡應外合,攻入他們的王都,掠走他們的府庫中的錢財,並趕在大軍來臨之前逃之夭夭……

而他們的百姓在西域和中亞處處受到歧視,被認為是頑固不化的野蠻人……

精神和肉體打擊之下,小國們也只能屈服。

儒家在西邊逐漸形成了一股風潮,無數權貴子弟帶著對大秦的好奇主動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