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下頗巖谷之後,尹春就地修建城池。

原本只是修建一座塢堡,但八千多的青壯男女俘虜,讓勞動力大為充裕。

而且頗巖谷的位置非常關鍵,銜接河曲與高原。

羌人若是佔據,就是進攻河曲的橋頭堡。

若掌握在西平手中,就是進攻高原的前進基地。

三面崇山峻嶺,積雪萬年不化,一條河流洶湧奔騰匯入黃河之中,兩岸大片的平原,山地上樹木蒼天,飛禽走獸隱約其間。

谷外寒風呼嘯,谷內卻甚是溫暖。

宣義令孫陽建議直接修建一座城池。

南面統制尹春就地取材,當即下令燒巖採石,修建城池。

所有俘虜按勞得食。

為了提高效率,每日宰羊,肉分給府兵,骨頭熬湯,供給俘虜。

羌人生性剽悍,最開始的十幾天裡,反抗此起彼伏。

後來喝上肉湯吃上麥餅粟粥之後,反抗就慢慢消失了。

這些俘虜以前別說喝肉湯,吃麥餅粟粥,能吃上麩糠,就不錯了,即便如此,受羌人的耕種技術限制,也是飽一頓飢一頓的。

高原上的羌人比河曲、岷山的羌人日子過的更苦。

大部分都是皮包骨,眼窩深陷,每到冬天,就要餓死不少人。

羌人宣義郎們趁機深入俘虜之中。

言傳身教,宣揚西平的各種利民之策。

如果是漢人宣講,羌人不一定聽得進去,也不會相信。

但羌人宣義郎效果就不一樣了,能接地氣,知道羌人在想什麼,憎恨什麼,抓住羌人的痛點。

很多宣義郎也是從羌人轉化過來的,孩提少年時期,也經歷過黑暗,以及飢寒交迫帶來的死亡恐懼。

“這座城不是為我們建的,而是為你們建的,羌漢同源,羌漢一家!”孫陽演講起來,深得楊崢之真傳,走入羌人俘虜之中,聲情並茂,情感充沛。

自會有人翻譯成羌語。

羌人中有通漢言的,也有會聽不會說的,此刻全被孫陽打動。

很多時候,語言的衝擊力遠比戰爭更深遠和深刻。

令在一旁觀摩的尹春驚歎不已,“將軍用人得當。”

孫陽武力不是最高的,書也不是讀的最好的。

但一張嘴,有天花亂墜之能。

被楊崢稍加點撥,便如醍醐灌頂一般。

南面的宣義司職務皆靠他維繫。

有食物,有宣義郎,俘虜們的效率和熱情明顯增高,其中還湧現出一批“先進”者,主動配合府兵,管理引導其他俘虜。

尹春趁機提拔他們為伍長、什長,協助管理。

一個冬天,八千俘虜,除了作亂被斬殺的七百多人,以及傷重死亡者,剩下的六千多人,已經完全習慣了新的身份。

——奴隸。

此奴隸非彼奴隸。

能吃上飯,只要守規矩,就不會被任意辱罵責打,受傷能被救治。

與高原上的奴隸有天壤之別。

五年的奴隸,五年的待歸,然後就是治民。

不用子孫後代永遠是奴隸。

這比他們以前望不到頭的日子強太多太多了。

所以當尹春傳下將會在頗巖谷再建一折衝府,挑選一千五百府兵時,俘虜們立即沸騰了。

他們親眼看見羌人府兵們的優渥待遇。

糧食、錢帛、土地。

若是兩廂情願,在宣義司登記之後,還可娶上幾個羌人女子。

這種待遇羨煞了不少俘虜小夥兒。

到了三月,頗巖城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扼守在山口上,彷彿一頭蟄伏在雪山之間的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