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在乎國民政府的反應,他卻不能不在乎國內輿論對他的撻罰,這讓很在乎名聲的張學良懊惱不已。
對於南京方面的態度,張學良早有心理準備,作為中華民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單位,他的確沒有資格和蘇方簽署什麼條約和協議,這也是他敢和蘇方談判的一個原因。一旦國民政府需要,他張學良簽署的任何條約協議都是廢紙一張。張學良並不奢求南京承認他簽署的協議,他認為南京方面不承認最好不過,這樣,國民政府以後會有無限的迴旋餘地。
而且。他張學良也並不是什麼樣的協陛一敢籤,比如蘇方提出的刮界,他就認為宋哲武說的對。舊十可絕不是他張學良可以做的,現在中華民國和蘇俄在東北和新疆都存在領土爭端,如果他現在和蘇方私自利界,很可能會給蘇方留下口實,那樣,他張學良可就真成了民族罪人了。
好在棄北民眾對張學良還算支援,這場戰爭畢竟發生在東北,在他們的家鄉。老一輩人可都是經歷過當年的日俄戰爭,老毛子和小日本在東北三省任意肆虐的情景他們至今還記憶猶新,他們可不想再有這樣的經歷了。
所以東北的輿論是一邊到的支援張學良,絕大多數輿論都支援張學良和蘇俄簽署的《哈爾濱停戰協議》,這多少令張學良心裡感到一些安慰。
可是,面對洶湧澎湃的輿論譴責,只是沉默、無所作為也不是辦法,最後還是莫德惠給張學良出主意,那就是要大辦特辦祝捷大會,藉此機會向輿論界解釋東北不的已和蘇俄簽訂《哈爾濱停戰協議》的苦衷。
飽受輿論責難的張學良,立發採納了莫德惠的建議,一面通知新聞界要召開祝捷大會,一面命令萬福麟暫緩遣返蘇軍戰俘,只可以把蘇軍傷員先行透過滿洲里遣返,其餘蘇軍戰俘全部押運哈爾濱,這些戰俘要在祝捷大會後,在哈爾濱開始遣返。
祝捷大會開得轟轟烈烈,與會軍民十多萬人,除了哈爾濱,東三省各地都派來了各界名流代表出席;記者們更是來了近百人,不僅東北各個報社的記者都來了,關內各大報的記者們,停戰前就都派來了大批記看來到哈爾濱,這時還都沒有回去,這個大會自然都要來採訪。
在十幾萬雙熱切的目光注視下,張學良和宋哲武攜手走上主席臺就坐,在他們的身後跟著韓光弟、梁忠甲、李文田,再後面則是東北軍高階將領防俄第一軍軍長王樹常。現任防俄第一軍軍長萬福麟等人,以及三省名流們。
在萬眾矚目下,張學良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張學良先是大力稱讚東北軍民在對蘇作戰中的英勇表現。稱。對蘇作戰獲得大勝是東北軍民努力作戰、忘我犧牲的必然結果,當然這其中是少不了要狠狠地讚揚韓光弟和梁忠甲一番。
張學良稱讚兩人不僅頂住了武器先進的蘇軍對扎費諾爾和滿洲里的猖狂進攻,為第四路軍圍行西線蘇軍創造了條件,還同時給進攻的蘇軍以巨大的殺傷。按張學良的說法,那就是沒有韓光弟和梁忠甲和他們的部隊的英勇作戰,就不會有滿洲里大捷。
當然,滿州里大捷的原因是有目共睹的,張學良少不了要提到宋哲武和他的第四路軍。不過他讚揚第四路軍的側重點被他有意放到了宋哲武數千裡仗義馳援上了。對滿州里大勝蘇軍只是一筆帶過。
張學良甚至還藉此機會告訴與會者,為了幫助年輕的第四路軍,東北軍已經把他們最傑出的將領,十五旅旅長韓光弟和十七旅旅長梁忠甲支援給第四路軍。
最後,張學良也覺得對不住宋哲武,在會上宣佈,將瀋陽、哈爾濱、長春等地商家,自發為東北軍捐助的勁萬大洋全部轉贈給第四路軍,以感謝第四路軍對東北軍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