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為了完成這部著作,有必要在軍事理論上強化自己,於是這時期的毛澤東系統地學習了古今中外的軍事理論著作,如: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孫武的《孫子兵法》等。《孫子兵法》無疑是一部戰略性著作。其中闡述了許多重要的關於戰爭的總體觀和戰略戰術方面的問題。
聯絡《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軍事著作多處引用《孫子兵法》的情況來看,至少毛澤東此時,對這部“兵學聖典”是專門作了精心研究的。
(1)“‘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乃是科學的真理”
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謀攻》)
毛澤東高度評價了孫子的這句話。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說:
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⑥
標誌毛澤東軍事思想體系形成的不朽軍事名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在第一章第四節……“重要的問題在善於學習”中,引用了孫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說明對待戰爭規律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毛澤東說:
有一種人,明於知己,暗於知彼,又有一種人,明於知彼,暗於知己,他們都是不能解決戰爭規律的學習和使用的問題的。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①
毛澤東特別強調,只有在兩個階段中,都盡力“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的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才能真正解決戰爭中主觀與客觀的矛盾,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那麼,如何才能“知彼知己”、“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規律”呢?毛澤東說:
指揮員的正確的部署來源於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於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於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於各種偵察材料的聯貫起來的思索。指揮員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偵察手段,將偵察得來的敵方情況的各種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索,然後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加上去,研究雙方的對比和相互的關係,因而構成判斷,定下決心,作出計劃,……這是軍事家在作出每一個戰略、戰役或戰鬥的計劃之前的一個整個的認識情況的過程。
就這樣,毛澤東明確地提出了“知彼知己”認識過程的四個相互聯絡的具體環節,同時提出了每一個環節的基本要求與方法,從而揭示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之能動的飛躍過程。這樣一來,他就把孫子提出的原則進一步深化,並與*主義的認識論融為一體,實現了創造性的發展和超越。
(2)“以眾擊寡”: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孫子說:“弱生於強”,“強弱,形也”,② 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但要在戰略全域性上,將敵強我弱變為敵弱我強,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而在區域性上,即在戰役或戰鬥上造成敵弱我強的態勢,則是透過正確的指揮,可望爭取辦到的。因此,為了創造轉弱為強的有利形勢,孫子提出:“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③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④ 這就是說,在戰役和戰鬥中,要注意防止我之兵力分散,而要造成敵之兵力分散,力爭集中五倍乃至十倍於敵之兵力,形成拳頭,以眾擊寡。如情況相反,即應“逃之”、“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