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沒人敢說李肆任人唯親,新朝砥定,只能多拔親友來用,不僅是放心,關鍵是瞭解。

所以李肆這一稱帝,連帶往昔親友,也終於一飛沖天。

三個老丈人入朝就太顯眼了,關鳳生、安金枝和嚴敬都沒有得官,但未來肯定要封爵以示榮寵,其他親友就沒這層顧忌。田大由得了中書省將作監之職,這個部門相當於李肆前世的“科技部”。林大樹得了工部侍郎,主管墾田司;何貴得了兵部侍郎,主管車馬司;羅恆得了戶部侍郎,主管厚生司;鄔亞羅在工商總署任副知事,主管工匠事,他的兒子鄔重對做官沒興趣,就埋頭水泥、玻璃的窯工技術研究。

其他老李莊人也各有差事,劉興純的哥哥劉興兆任文教總署知事,原本的蔡郎中蔡確則是醫衛總署知事。至於其他熟人,則視能力和興趣,分佈在國子監、門下省都察院以及地方官府等部門裡,後世所謂“李莊滿朝,白城半國”,說的就是這般情形。

審視目前英朝中央官員的背景,李肆嫡系佔了一半,科舉而上的治下讀書人佔四分之一,滿清官吏佔了四分之一,這也是華夏曆代王朝開國時的情形,李肆也難違逆這樁“天道”。只能在梳理好國政流程後,讓這朝臣格局能漸漸自然平和地演變。

政務結構處置告一段落,眾人再將目光轉到另一件事上,這就是樞密院,英華軍權的調理。

軍權是李肆所燒的第三把火,這把火一舉起,文臣們又是兩眼發暈。。。。

更多到,地址

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方有佳人,一笑能傾城

() ('

第三把火去……皇帝親自掌軍。

這不是廢話麼,軍權歷來都是直握在皇帝手裡的,歷代文臣更是不敢讓軍權旁落。'。。'

可聽清了具體的制度設計,朝臣們卻覺憋悶不已,以前他們可以透過皇權來把握軍權,現在不行了。軍權是皇帝手中之物,文臣不能碰。

這把火的實質是,文武分途,各不相千。英朝設樞密院掌軍事,雖會設文人副使,但樞密院屬官都將是武人。一旦處於戰時,另設總帥部,由皇帝親領總帥,分設大都督或者都督負責戰區指揮,統領各軍。

這總帥部,聽起來像是臨時而設,可英華與滿清對峙,還不知未來要花多少年才能盡復華夏故土,所謂“臨時。”其實就是常設。

英華一朝雖仰仗工商,實質卻是以武起家,武功顯赫。投高武人地位,文人早有心理準備口但從制度上分立文武,把軍權完全從文人手裡奪走,頓覺難以接受。

不止新舊儒,連湯右曾史貽直甚至巴旭起等人都一個聲音,自古以來,但凡華夏承平之世,都是以文馭武,若任武人把權,還不知會有何等禍患。

範晉此時以文官身份任樞密雷使,正是為壓制這種碩慮而作的安撫。他出言反駁道,英華武人,已非舊日武人,英華之軍,性質也跟舊日之軍不同,要說到學問,英華武人以後都會從學堂裡出來,可未必比文人差。

對李肆來說以文制武是常理,更是前世所處時代的規則。但那時候的文武之分,跟現在的文武之分卻並不相同。而且李肆所掌的軍權,也非傳統意義上的軍權。

接著範晉對軍制作了詳盡解釋,文臣們這才恍悟,原來皇帝只直掌羽林鷹揚等軍地方衛軍乃至巡警,都不再當是軍,依舊納入傳統的文武相制體系中。

李肆總結道:“我英華非寰宇獨國,內外相別,軍乃國之鐵臂,只用於外。外事由朕獨掌,所以這軍,也只能由朕獨裁。於內之治,當如古時隨朕還相權時交出。”

範晉更是拉出了一面大旗:“且不論滿清,今世蠻夷環伺四周。我華夏雖有聖賢道教化,然忘戰者必危!強軍謀國利,王冇道也!於內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