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同居男人是一定要找到的!”彭帥說,“他的失蹤,說明了兩種可能性,要麼已經被害,要麼是本案的知情人。所以找到他是案件偵破的關鍵!”
“不管用什麼方法,我要你們馬上找到他。我可不能為此再等三年!”呂局長有些按捺不住。
“局長放心,這次勢必要把他找出來!”
“其實要找的人還很多!”張法醫輕聲對我說,“還記得給陳秀寫信的那個人嗎?——那個從你們轄區郵局投遞信件的人!”
“‘來到這個世界上,我本就是孤單的一個,只不過是借了你的身子而已!’”我念著信裡的一句話,“我當然記得,那是一個女人寫給死者的!”
“你的記憶力真好!”張法醫挺佩服地說道。
“印象太深刻,沒法忘記!”我笑了笑。
他不知道,這些細節一直在我腦海裡,稍有空閒就會鮮活地浮現出來,並沒有因為時間太久而逐漸褪色的意思。
“彭帥他們之前一直在查詢那個寫信的人,也一直沒有找到!”
“鄧法醫,你把案卷看一下,熟悉一下情況,幫我們梳理一下屍檢和現場情況。”彭帥對我說道,“張法醫配合你的工作,有什麼需要直接跟我說!”
案卷拿到手後,我才第一次真正得以檢視原始的材料。
很多東西是以前所不知道的,這次細細看來,發現了很多可疑之處!有些情況,足以改變案件的偵查方向,比如死者的損傷和現場物品的變動。
死者陳林秀的手臂上有很多砍痕,這是在遭受攻擊時的防衛行為,屬於典型的應激反應!——每個人對於陌生人都會有戒備心理,當遭到侵害時,這種心理瞬間轉化為肢體上的抵抗動作,如果侵害人手持兇器,這種抵抗常常會表現在傷勢上,死者的幾處傷痕位置告訴我,那是在做出防衛動作時形成的!
“這能說明什麼問題?”張法醫有些不解。
“說明攻擊死者的是一個陌生人!”
“不管認不認識,受到侵害時,被侵害者都該會有應激反應吧!”張法醫對我的觀點表示了疑慮,“如果要把這種反應區分成熟人或陌生者,是不是太懸了點?!”
他的意思是,在受害人的應激反應上,侵害人是熟人或陌生者並沒有什麼區別。
“不,二者是有區別的!兩人的相隔距離是區別的關鍵!”我說。
“怎麼說?”
“從現場足跡來看,受害人當時剛進家門,且沒有進入裡面的大廳。當她發現家裡有人,情況不對時,便轉身往外逃,而兇手持刀追至門口,殺害了他們。這個過程中,兇手與受害人的距離由遠及近的,如不是陌生人,受害人不會提前有那麼大的反應!而且,透過對本案的行為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兇手是趁受害人不在家時進入的現場!”
“你說得很有道理!”張法醫笑著說,“可是,從死者熟人著手,都還沒能查出一個人的資訊,你突然說出兇手是個陌生人,不知道彭帥會是怎樣的絕望!”
“從絕處逢生嘛!”我說,“既然從死者角度一無所獲,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直接從兇手入手!”
“從兇手從手?!”張法醫驚道,“你的想法真夠大膽!有多大把握?死者的基本情況尚未弄清呢!”
“其實一些細節已經反映了兇手的特徵!”
“說來聽聽。”
“從死者的傷勢情況來看,死者的傷口都集中在右前側,兇手應該是個左撇子。而且死者的反抗跡象強烈,似乎經歷了長時間的搏鬥。在死者的手掌上,有主動性抵抗傷,她敢於主動抵抗,說明兇手的對抗能力並不強!”
“按照你分析的特徵,滿大街都是嫌疑人!”
“當然,就憑這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