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皇太極也知道左良玉,早在遼東時,就與他打過仗,當時大清在他手上吃過虧,皇太極還罵了他許久。
不過後來聽說他丟了官,皇太極還沒來得及高興,誰知道他很快就官復原職了。
布迦藍眉頭微皺,說道:「正月時,左良玉大敗義軍,遇到了張獻忠,當時兩人打了起來,張獻忠受了傷,幸虧部下拼死相救,他才逃了出去。左良玉這種久經官場,老謀深算之人,豈能看不出張獻忠的想法。估摸著不久,張自忠又會正式反了。」
皇太極神色凝重,大明的局勢遠比大清複雜,文官武官之間的關係更加令人頭疼。兩相對比起來,大清幾旗的紛爭,簡直不值一提。
皇太極從來不敢輕視漢人,他們雖然比不上滿蒙人的壯實,但漢人人口太多,疆域遼闊,漢人統治江山多年,學識見地,都是滿洲人不能比。
如果要學著蒙古那般,逐鹿天下,絕不能如蒙古一樣,拿大清的一套來管理漢人。元朝前後就幾十年,前後共有十五個皇帝,朝堂動盪不安,也是加快了元朝覆沒的重要原因之一。
漢人還有一點很令他滿意,漢人忠君,擁立皇室正統血脈,只要學著漢人那樣,以後他的皇權就不會旁落。
布迦藍神色難得鄭重,說道:「以史為鑑,大明義軍四起是一回事,各處的兵變也不可忽視。兵為何要反,是因為兵連飯都吃不飽,上峰又太嚴厲,反正都是一死,最後乾脆就反了。
大清現在還沒有遇到這個問題,但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尤其是漢軍,絕對不能以八旗軍那般對待。今年的氣候希望能好一些,不要比去年差,有了水渠灌溉,收到了糧食,不管是兵還是老百姓都能活下去。」
布迦藍的話,令皇太極陷入了沉思,軍權不能旁落,上次漢軍跟著前去朝鮮,他們還算厲害,若是統領者不得力,引起兵亂事情就大了。
深思熟慮之後,皇太極說道:「好,漢軍由你統領著,不過對他們,也不可太仁慈,我曾聽過一句話,慈不掌兵。」
布迦藍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長長鬆了口氣,隨便皇太極說什麼都可以,起身說道:「好了,正事已說完,你若沒事的話,就回去安慰你的愛寵吧。」
皇太極見布迦藍馬上就過河拆橋,現在舒舒服服曬著太陽吃茶,他才不想動,不悅地道:「我還沒有用過午飯呢,而且才來你就讓我走。福臨呢?這小子去哪裡了,他現在長大了多少,應該長得越來越像我了吧,把他帶來給我好好瞧瞧」
第五十四章 ·
布迦藍領了漢軍, 把兩旗分為了四旗,原來的固山額真沒有改變,只在每旗的下面新增了兩個梅勒章京。另外兩旗由王世選與巴彥統領, 選了佟圖賴等作為梅勒章京。漢人統領佔絕大部分,選了幾個老實忠厚的滿洲人充門面。
皇太極建議改變旗幟的顏色, 比如在原先的黑色外面鑲上一些顏色, 布迦藍否定了他的意見。
不管是鑲藍鑲白, 則與其他幾旗混作一堆,歸屬不清不楚。如果鑲了藍邊,究竟算是鑲藍旗還是純獨立的漢軍?
其他幾旗看著他們的動作, 就算不滿也只得忍著。投降的大明武官,都是向朝廷投降,而不是他們某人某旗。
漢軍著實令他們都眼紅,誰都想來分一杯羹。布迦藍以前說的那些話又冒了出來:「朝廷出了銀子鋪路修橋,發放官員俸祿,你們享受了好處,卻一個銅板都不出,朝廷也覺得不公平啊!」
朝廷用銀子供養的漢軍,當然該歸屬朝廷, 他們現在就是拿錢出來也晚了,悔不當初。
像是代善他們自然會忍氣吞聲, 不過豪格就不滿意了,第一個跳了出來反對。
還沒有鬧到布迦藍面前,皇太極就把他鎮壓了下去。她也沒有多管,現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