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都是孩子生得不多的女性。研究發現,當“全球電視網”觸及巴西的一塊新地區時,隨後幾年該地區的出生率降低了——這個現象在社會地位較低以及進入生育年齡的婦女當中特別普遍。這表示她們決定仿效她們崇拜的肥皂劇人物,不再生小孩。

第二項研究把焦點放在電視對印度鄉村地區的影響上。布朗大學的羅伯特·詹森(Robert Jensen)和芝加哥大學的埃米莉·奧斯特(Emily Oster)這兩名學者發現,在有線電視進入村莊之後,婦女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權——比如未經同意而自行離家的權利,以及參與家庭決議的權利。生育的數量下降,婦女就不那麼重男輕女了。大家變得比較不能接受毒打妻子這回事,家庭更可能把女兒送去上學。這些改變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這些與世隔絕的村莊非常保守和傳統,而電視引進了新的觀念。

在電視出現之前,接受調查的村莊婦女當中,62%認為丈夫打妻子是可以接受的,55%明確表示希望下一個孩子是男孩(其餘的大多數人也不想要女兒,她們不在乎);而且2/3的婦女表示她們出去拜訪親友時,需要徵得丈夫的同意。然後,電視出現了。印度大多數的熱門有線電視節目都以城市的中產階級家庭為背景,城市的女性擁有工作,可以自由進出。鄉村觀眾這才發現,所謂的“現代”,就是女性要被當成人對待。

電視帶來巨大的影響是:“引進有線電視,等同於實行五年左右的女性教育,”兩位教授如此報告。這不表示我們應該把送女孩上學的方案撤掉,然後把有線電視引進這些滿是毆妻者的村莊,因為這些研究發現尚在實驗階段,還需要在其他地方測試。但是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女性運動必須有創意,願意學習和融入新方法和新科技。女性運動的議程應廣泛、包羅永珍,同時著重關注日常生活的四大可怕事實:孕產婦死亡、人口販賣、性暴力以及造成女孩死亡率遠高於男孩的日常性別歧視。解決這些挑戰的工具包括女孩教育、家庭計劃、小額金融和各方面的“賦權”。

一項有幫助的法案是“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1979年聯合國大會制定該公約,到目前為止已有185個國家參與。美國一直不願正式加入此公約,因為共和黨擔心若把權力交給國際公約,美國主權會慢慢被削弱。這些擔憂實在荒唐。此外,聯合國應成立一個有威望的機構支援性別平等。目前有一個聯合國婦女基金會(UNIFEM),但是規模極小。

美國應仿效英國,設立監督所有對外援助和發展議題的獨立內閣部門,這個部門應強調女性的角色。然而說到底,如同我們所證實的,將會改變非洲村莊生活模式的,不太可能是“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或一個新的美國內閣職位,更可能產生作用的是在該村莊設立新學校或健康中心。

舉辦以教育為主題的聯合國會議是好事,但有時候把資金分配給當地會更有幫助。我們希望看到一個草根運動,能夠把女性主義組織、福音派教會和介於中間的所有人結合在一起,共同呼籲總統和國會透過三個明確的新方案。理想上,這三個新方案應與歐洲、日本和其他捐助國家的類似運動配合。如果有必要,可從美國的專案開始。第一個方案是為期五年、預算100億美元的計劃,為全世界的女孩提供教育及降低受教育的性別鴻溝。這個新方案會把焦點放在非洲,但也會支援(和督促)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等亞洲國家做得更好。其宗旨不只是資助新學校(還在校門邊寫上“由美國人民捐贈”),還包括進行一些實驗以找到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方式來支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