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民強的國勢;自己才有足夠的資本;毫無後顧之憂地去將這些表面順從的諸侯徹底征服;完成國家的統。一!

對殷洪适時的隱忍;紂皇顯然很滿意,於是在伯邑考康復後重回自由的某昏君大筆一揮,決定進行一次全國範圍內的選拔考試,為這個在內戰後靠著地方小貴族甚至是村長、族長這類人勉強運轉了五年的國家機器新增零件與機油。

朝臣與諸侯們原本以為狗皇帝在後宮(劃掉)荒淫(劃掉)蟄伏了五年時間;終於發現現在的朝廷已經是太子的天下,所以想要透過此舉改變朝廷的格局,奪回權力。

哪想;狗皇帝將此事頒佈後,便將大半的事務交到了太子手上,自己之事做個從旁監督的責任。等到頭一批將近五百人被選拔上來,他又從中抽出了三分之一的人來帶走,只將剩下的三分之二交給太子,由他來分配這些人的去向。

朝臣們見此不由得納悶,暗道莫不是在自己沒有察覺的時候,這皇帝父子已經刀光劍影地較量過了一番,結果便是狗皇帝敗在了太子手上(因為太子從選拔考試中得到的人多嘛)?這是不是表示他們可以“適度”地改變一下風向,向太子監國更加靠攏一點點?

☆、向著日落的地方出發(一)

作者有話要說:為了顯示讓我多加兩個字

應考此次選拔的人員,多數是那些敗落小貴族的子弟,而因社會習慣等問題,平民與賤民中甚少有人參加。紂皇父子自知與貴族階層有仇,並不敢單以才華來選人才。

但是貴族子弟有著平民與賤民階層沒有的資源,於政治經驗也高於其他階級,若是完全捨棄了他們也十分不智。因此在經過闇兵收羅的一系列材料稽核過之後,這對父子才千難萬難地選取出了那麼兩百來人,但殷洪在紂皇的建議下還是特意將這些人分配到離祖籍遙遠的地方。

這些選拔出。來的官員,多是有些眼光有些抱負的年輕人,曉得而今形勢改變再不能以過去等同而論。且世人在經歷了狗皇帝當。政時的殘暴後,對仕途一世多有逃避、灰心的心思,長遠上說這一點對國家的興盛不利,但此事也只能留待紂皇的繼任者來處置,他是不會也不能去興起這些貴族的“野心”的。但是現在,這一點卻很利於君主的統治,那些小貴族對殷洪這樣的分配方式很少有不滿的,只有三四個人不想遠離家鄉而請辭了官職。

而那僅剩的一點平民與賤民,則多是各個地方的學校推薦而來。紂皇沒有給這些人優待,而是與貴族子弟同樣的稽核標準考核。透過考核的都是能在短短的五年內學習掌握了大量知識的人,為人自是刻苦。而他們有膽量反抗社會輿論把握住機會攀登權力的階梯,這一點尤其令紂皇滿意,所以在考核後便將這些人收到手裡,並不與貴族子弟一般立即授予官職分配到地方上。

這些平民在學校裡學習的新文化,掌握了基礎的算數技能,但是終究粗淺,所以紂皇將他們養在皇宮的一處偏遠殿落,每日安排大公子伯邑考、宰相費仲和煉氣士雲中子三人分別傳授他們算學、工藝、煉造術,此後歷年選拔的人才裡都會有人加入到這個“學習小組”中。

這些人由導師們根據他們的才能分批將人輸送出了宮外,或一二年,或五六年,最長久的一批直用了將近四十年,才從雲中子那裡學完東西,離開皇宮。但這最後一批人基本已失去了做官的興趣,於是錢財多多的朝廷大筆一劃給他們沒人弄了一所“大學”來傳授他們學習所得的知識。

因為紂皇在兩年後便離開大商遠征,且一去不回頭,與這些皇宮中的學子接觸最多的人便是太子殷洪,於是他們待著的那間宮殿便因為紂皇對太子的一次回信中的戲言,更名成了“太學殿”。

卻說這紂皇如何要去遠征?這實在是逼不得已!

想當初封神大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