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袁枚:《小倉山房文集》卷2。

'5' 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卷2,頁353。

'6' 昭槤:《嘯亭雜錄》卷1《純皇初政》;又見徐珂《清稗類鈔》《高宗初政》(第1冊,中華書局,1984,頁245)。

'7' 《嘯亭雜錄》卷1《重朱文正》;袁枚:《文華殿大學士太傅朱文端公神道碑》:公奉世宗詔,侍皇上清宮最久。今上既即位,凡所陳奏,無不張施。首陳《除開墾》、《省刑罰》兩疏,其他語秘,外不盡知。天子恐用公晚,一切大事,虛己諮詢。公亦忘身殉國,竭毣毣之思(時已七十二歲),卒以成疾,輔新君九閱月而薨。然則,公啟沃之功可以想見。

'8' 《嘯亭雜錄》卷六《張文和之才》。

'9'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1965年版,第11冊,頁4489。

'10' 《小倉山房文集》卷8;又見《朗潛紀聞·二筆》卷2。

'11' 公(史貽直)入謁梓宮,上召見溫論良久,賜世宗所遺鵝黃蟒衣四團龍補服,曰:“此先帝意也。”公感激嗚咽,上亦泣下不止,見《文淵閣大學士史文靖公神道碑》,《小倉山房文集》卷3。

'12' 其疏首曰:“敬讀諭旨,曰:‘百姓安則朕躬安’,大哉王言,聞者皆感涕”,《清史稿·曹一士傳》。

'13' 楊名時(1661…1736,諡文定),科甲領袖,為世宗語,因被劾革職,待罪雲南。皇四子曾問其師蔡世遠,楊名時何許人也,蔡答:“今世而有堯舜君民之念者,江陰一人而已”。雍正十三年冬,召用向所廢置故老大臣,公首被召,天下想望風采。既入覲,天子召對良久,益陳利害。諸仁政將次施行,而公遽病,薨,壽七十七,參見《小倉山房文集》卷2等。

'14' 謝濟世曾“私注經書”《大學》,其中“拒諫飾非,必致拂人之性,驕泰甚矣”一句,為世宗所痛斥。

'15' 其大旨以為: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剛;心習於所是,則喜從而惡違;自是之根不拔,則機伏於微,而勢成於不可返。願皇上時時事事常存不敢自是之心,《嘯亭雜錄》卷7《孫文定公》。

'16' 《小倉山房(續)文集》卷33。

'17' 乾隆六十年十月上諭:從前皇祖升遐時,皇考即欲行三年之禮,經王大臣等再四敦勸,勉從國制。皇考龍馭上賓之日,朕亦欲仿行古禮。爾時王大臣等亦曾奏勸,朕皆不允。因奏知聖母皇太后,蒙嚴諭:皇帝此舉差矣。我朝舊制,服孝不應薙髮。設三年之久不薙,與前代漢人蓄髮何異。且祭神最為吉禮,若因不薙髮,遂三年不祭神,更非吉事,且於國典有關。此斷斷不可之事!朕初未念及此也。彼時即祇遵聖母訓諭,不敢泥古。將來嗣皇帝如亦欲仿行古禮,當思天子之孝,與士庶異。我皇清之制,與漢姓殊。

'18' 《清史稿》卷356《洪亮吉傳》。《嘯亭雜錄》卷1《純皇初政》:一時輔佐之臣如鄂爾泰、楊名時、朱軾、趙國麟、史貽直、孫嘉淦,皆理學醇儒,見識正大,故為一代極盛之時也。

'19' 《李朝實錄》,英祖朝,第44冊,卷47,英宗十四年二月(乾隆三年),領議政李光佐(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1965年版,總頁124。

'20' 《李朝實錄》,英祖朝,第44冊,卷49,英宗十五年七月(乾隆四年),使臣徐寶玉(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1965年版,總頁173。

'21' 參見《樂善堂集》,鄂爾泰、張廷玉、朱軾等序;其少年讀書之書屋“顏之曰‘樂善堂’,蓋取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