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張佩綸的一聲冷言,不僅未讓李鴻章感覺不適,反倒是深以為然的點頭說道。
“摔死也好,摔不死也罷,到時候……”
不死也得掉層皮下來!
想到自“甲申易樞”以來,翁同和以及一眾清流對自己的百般打壓,李鴻章心底那陣莫名的魘氣便湧上心頭。
“到時候,不單新仇舊恨能消,沒準……”
張佩綸的聲音微微一壓,盯著李鴻章說到。
“還有機會能讓恭王他們重新出山……”
張佩綸的話讓李鴻章的眉頭一跳,只輕應一聲,自甲申年太后藉口對法國戰事不利為由突然釋出懿旨,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這國朝便一日不如一日,以醇王一班為首的新軍區不過是一些不諳國際事務、不懂國內政情的官僚,新軍機處的特點是對太后惟命是從。
恭王既倒,使得深受恭王倚畀的李鴻章略感孤立,為了能保住自己的權力版圖,唯有不斷擴充淮系北洋實力,積極投身於洋務運動便是其中的措施之一,以洋務新政作為鞏固權力和地位做法,頓時引起帝師翁同龢的不滿,加之往日舊怨,使得雙方明爭暗鬥多年,甚至可以說,是現在帝后黨爭的根源。
他們以為自己是後黨之人,可若非帝黨一味相攻,自己又豈會投靠醇王,趟這池子渾水!恭王,若是恭王能重新出山的話……念及往日與恭王等人的合作,李鴻章如何能不懷念過往。
“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
張佩綸冷嘲著軍機處諸人的庸懦,然後繼續說道。
“這些年,若不是靠著水陸師撐著底子,再加上帝黨諸人奪權的心思,沒準,太后早都把心思動到咱們身上了,若是不早作打算,這大清國的朝廷只怕真容不下咱們!”
張佩綸的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了,借“新政”為名,於將來對帝黨清流施以致命一擊,再假清流反手擊以醇王,最終為恭王復出造勢。
“荃帥,這次,咱們不單要支援他唐浩然辦新政,還應該捧著他……”
沉吟中,李鴻章默默的端著茶杯,整個人完全陷入思索之中,張佩綸說的確實有道理,若是恭王等人能重新出山,自己的日子便能好過許多,亦可輕易借北洋水陸師張目,可問題是……
“幼樵,可現在太后那邊……”
太后那邊還沒動靜,這才是李鴻章最擔心的地方,在這大清國沒有幾個人能猜出太后的心思,在辦新政這件事上,最關鍵的地方,豈是皇上支援與否,根子在太后身上,至於皇上那邊,和太后比起來,還差遠了。
“這……”
沉吟片刻,張佩綸的眉頭微微一擰,。
“若是說太后沒表態的話,便是不說醇王,便是慶王那邊估計都會上摺子反對了吧,可現在他們兩位卻都沒說,沒準太后那邊已經許下了……”
“這才是最讓人擔心的地方!”
稍加思索著,李鴻章道出了自己憂心所在。
“自從唐子然的那本《盛世危言》出來了,翁常熟一眾門生,便不斷為其造勢,那一篇篇摺子,表面是辦新政,可實際上,卻是為皇上特旨召見唐子然鋪路,可現在太后卻突然內旨差我進京,這事裡便透出了古怪來!”
作了幾十年的官,李鴻章早就就把這朝中之事研究了通透,尤其是那位太后,從同治那會全力任用湘淮,進而平定髮匪,再到後來以淮代湘,那個太后雖說讀書不說,可手腕和心機,便是他亦不能不謹慎應對。
現在這時候,把自己召進京,只恐怕……這事遠沒有表面那般簡單。
“太后,太后該不會是準備駁了這事吧!”
張佩綸的語氣顯得有些緊張,若是如此,那所有的打算可就前功盡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