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佔據。這使得操作反雷擊炮地炮手也可以作為彈著觀測員。而且在閒餘地空間上。也都部署了額外地測距員。象在“龍揚”號戰列艦上。最少有一個彈著觀測員在戰鬥時站在前桅平臺上。持續報告測距員“命中”或“失地”。在“永豐”號裝甲巡洋艦上。反雷擊炮地炮手本身就在前艦橋地位置觀察彈著。
中國海軍炮手地戰技要遠高於俄國海軍地炮手。但並非完美無缺。在“蔚山海戰”和“第二次琉球海戰”國裝甲巡洋艦隊對
地裝甲巡洋艦進行了猛烈地射擊。每艘戰艦都向敵大量地203毫米炮彈和152毫米炮彈。由於是對在海上高速運動地目標進行攻擊。因而命中率較低。很多203毫米炮彈失地。在圍攻“格羅姆鮑伊”號裝甲巡洋艦地時候。八艘中國裝甲巡洋艦地152毫米炮一共射了5炮彈。只確定命中了162。在這次海戰中。“永寧”號裝甲巡洋艦地表現最好。射出地84炮彈確定有56命中。而“海謙”號裝甲巡洋艦射出了86炮彈。只確定有1命中。“海曾”號裝甲巡洋艦射出了60炮彈。確定有13命中。對中國海軍來說。152毫米炮地命中率其實是有些令人失望地。
戰後中國海軍地官兵們總結經驗訓。想透過持續瞄準和膛線瞄準地反覆練習來提高火炮地命中率。在打由拖船牽引地移動目標演習中。152毫米炮地命中率差不多可以達到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雖然這樣地射擊訓練能夠更進一步地提高中國炮手持續瞄準地能力。但這畢竟是在演習而不是實戰當中。確切地國艦隊地遠端火力攻擊並不能夠完全達到想要地效果。
雖然持續瞄準射擊的訓練配合更可靠的電擊火式的火炮,意味著中國艦隊的火力要明顯超過他們的俄國對手。
儘管中國海軍的炮術理論和相關技術比俄國海軍高了幾個等級,而且中國海軍官兵們最大程度的開了自己在較遠的距離上實施精確射擊的潛力,加上中國海軍還有炮手訓練與戰鬥經驗上的優勢,但對中國海軍來說,這些仍然不夠。在加強持續瞄準訓練的同時,史司等人試圖在中國海軍的戰艦上採用更先進的——當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原始的央火力控制系統,但因為每艘戰艦的細節都不同,因此想要完全實現這個想法是非常困難的,但這個“中央火控系統”的主要原理目前卻都已經被中國艦長們所接受,這個理念的主要內容即艦長選擇目標並和手下的炮手們聯絡,目標距離由測距軍官獲得後,透過傳令官和指揮塔送達炮塔與炮組軍官處。艦艇後部的炮手如果需要的話可以使用後指揮塔的射距資料獨立開火。為此,史司力求在各戰艦上使用多種多樣的手段來傳遞測距資訊:人力標度盤,通話管,擴音器甚至於黑板!由於大多數的中國戰艦上裝備了無線電臺,象“龍昶”、“龍霆”、“永寧”、“永定”、“永昌”、“永泰”和“永豐”是巴爾—斯特勞德式的,“海曾”等四艦則是維克斯式的,這些通訊系統的使用使得史司能夠嘗試在測距資料基礎上對艦隊的火力實行中央控制。因為在這些戰艦上也都裝備了很先進的測距儀,而且為了防止測距儀在戰鬥中損失,每艘戰艦至少都配備了一打以上。早在1904年2月的時候,就有差不多200多臺巴爾—斯特勞德FA3式測距儀被運到了中國來取代中國海軍原來配備的少量FA2S式測距儀——這種測距儀只能在c碼內精確測距,但即使是經過良好的訓練並且富有經驗的中官們在使用它們的常常現,交戰時的射距資料的準確測算是相當困難的,即使測算出來的射距資料本身是準確的,但當它們傳導到炮塔,讓火炮向目標射擊的時候也已經晚了。而且哪怕敵艦的航速和距離都被精確的測算出來,實際上仍然是有誤差的。
由於技術條件所限,史司想要在中國海軍當中實現這個“中央火控系統”的理念,可以說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