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結束了。

經過一系列整治,中央集權大大加強,重大議事只需在內閣決議即可,根本不用舉行朝議。

關寧親自主抓,效率極高,國家這個龐大機器開始運轉……

這一次他借用了前世經驗,制定了系統分明的組織架構。

禮部己經開始宣發,進行勞力征召,興修水利本是好事,但平民百姓反響並不強烈。

誰都知道做這樣的工程必然要大規模徵工,也就是服徭役。

但在公佈出細則後,引起一片沸騰。

民眾不需無償勞作,朝廷反而會給出補貼。

在人們傳統觀念中,朝廷徵用服役,不過分壓榨就不錯了,別說補貼了,給個餅就算不錯。

補貼有錢有糧,雖然不多,但對那些生活貧困的人來說,己經很可觀。

這若是放在以前,簡首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陛下再一次施恩了!

就像趙南星等人所想的那樣,此舉大大贏得民心。

響應如潮!

但對徵召人員有嚴格的要求,由地方進行組織,只招募那些生活艱難貧困及無業賦閒在家的人。

有針對的性的救助貧困百姓,這更讓人們真切的感受到陛下的仁心仁治……

“陛下實乃仁君!”

“誰再說陛下是暴君我就打死誰!”

“太仁慈了,百年難遇啊!”

“陛下並沒有忘記我們這些貧苦百姓,興修水利,重修運河,也是為了民生啊!”

民間議論贊揚不絕,這也為關寧再度積累聲望,這就是民心所向!

同時也引起極大的積極性,幹活也不是白乾,還給錢給糧,上哪找這樣的好事?

先期需要的五千人很快徵夠,同時各項開工前的準備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施工地點位於瀾州與吳州交界處,為關寧重新規劃後運河的第三段。

起始處是吳州境內的興壽縣和瀾州境內的沽源縣,因而命名為興沽渠。

原有的這一段建造時為了減省人力,繞遠連通了一條小河,並不實用,也滿足不了所需。

而因為河道太窄,且泥沙淤積嚴重,每有大船到此處,便會有擱淺的問題發生。

還有一個問題是,河道太淺,容水量太少,每遇大水,上游青環湖的水位便會大漲,進而導致大量的水從此河道宣洩,形成洪水。

可這條河道又窄又淺根本無法承受,洪水便會從河道溢位,將兩邊田地淹沒!

下游地勢低,是一大片平原,也是大面積的耕地,若被水淹沒,損失太大!

實際上,每年都會有淹沒的田地,別說是大水,就是普通雨季都無法承受。

主要還是這條河道的問題。

關寧準備進行治理,在這條河道保留的情況下,再從上游青環湖引水重新開挖一條河道。

新開挖的河道是首道,能夠減省路徑,同時也能穿過沿途城鎮,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原來的河道偏向東面,只能灌溉到東部的田地。

新開挖的河道能把西部的田地灌溉,改變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的局面。

兩條河道共用,當遇有大水時便能夠分流,大大緩解壓力,減少河水暴漲淹沒兩邊田地的風險。

同時,還準備在下游修建水壩蓄水,這是關寧來實地看過多次,經過綜合考量,又跟多位水利官員商議後決定。

北面地勢地窪,每逢夏秋雨季,山洪爆發形成澇災,雨少時又常常出現旱災,這裡可是瀾州的農業區,糧食生產好壞,決定意義重大。

若這裡豐收,就能保證上京所需,還能在北方起戰事時,快速運至前線,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