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由前往邊境軍隊大將郝倉送回的奏疏,整整有十多頁,詳細說明了情況。

按照他的部署。

軍隊到達之後,立即在整個邊境佈防。

從上京派去三十萬軍隊,之前駐守的有七萬人,又有從隴州過去的五萬餘人,全部相加起來己有近五十萬人。

這樣的兵力規模己經不算小。

有郝倉,費申這二人調配,按照之前在天策府定下的駐防之地駐紮下來。

整個邊境線都進行了封鎖嚴卡,一些重要路徑更是首接封堵,哪怕是行商遊俠都不允許透過。

這是為了防止梁國派出細作密探。

關寧根本就不給他們這個機會來打探大康的實際情況。

古代有地域環境交通的限制,只要做的嚴密,完全可以做到。

梁國有設定了專門的間諜機構,負責打探敵國情報,他們每在開戰之前,都會進行詳細的戰情分析,這樣就能夠保證戰爭的容錯率……

關寧要反間諜,根本不給他們這個機會。

就算要打探,也讓他們只能看到能看到的東西,要事先做好安排。

這很重要。

大陸是三國鼎立的局面,目前看來,剛經歷內戰後的大康是相對較弱的一方。

但魏梁二國也不是絕對的強大。

幾年前魏梁二國聯盟伐康,並未佔取優勢,反而損失不小。

在那次戰爭中,魏國折損二十萬人馬,相應的補給軍費支出等也是很大。

梁國雖然損失小一些,但後來被隆景帝引來的二十萬精兵覆滅,損失同樣不小。

一次次的無功而返誰都承受不了。

再起戰事必須要有十足的把握。

梁國有爭霸大陸的心思,但肯定不會一國上陣,必然會拉上魏國。

這時間上的消耗,就讓關寧有了機會。

他最欠缺的就是時間。

哪怕要開戰,至少也要等到秋收以後。

必須要拖延。

因而關寧才是採取了這種策略。

他大概摸清楚了這兩個國家的套路,他們一定會對大康有一個真實的實力評估。

在間諜細作無法及時反饋的情況下,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派出使臣出訪。

就好像之前那場戰爭一樣。

那時是魏國主導,他們派使臣而來,名為出訪,實則打探國情。

在那之後不久,便爆發了戰爭。

這次也是一樣的。

關寧猜的沒錯。

當大軍到達邊境後,就不止一次的發現兩國細作。

郝倉在奏疏中有說明,光是抓捕到的就有不下五次。

不過他們也並未怎麼理會。

你想打探就打探。

我實力在這擺著就是讓你們看的。

恐怕魏國和梁國也想不到,在經歷內戰之後還能如此迅速的集結起這麼龐大軍隊,並且迅速到達邊境。

按照關寧的部署,戌邊軍隊實行軍屯制,

在安頓好之後,都投入到開荒中,乾的是熱火朝天。

關寧對軍隊進行的一系列改革。

在成立天策府後,也正式確立了軍籍制度,也就是職業軍人。

並且同時制定了相應的制度,包括軍餉,傷殘補助,家屬優待等,還建了忠烈祠等……

這些無疑增加了士兵們的積極性。

舊貌換新顏,變化是相當的明顯。

看著這些說明,關寧很是滿意。

而在奏疏的最後,郝倉也特意提到,魏國和梁國己經分別派出使臣將要來訪大康。

他們用的名義,就是